隔壁张姐退休金一分不花 孙女来探望发现床下5万存折 看清用途泪崩
发布时间:2025-05-22 15:58 浏览量:1
老旧小区的单元门又坏了,用块砖头抵着。我每次进去都得弯腰,小心翼翼地收回砖头,再把门轻轻带上。现在是五月底,天热得很,楼道里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像是陈年木头、老鼠屎和廉价洗衣粉混在一起。
五楼住着张大姐,今年六十出头,原来是纺织厂的女工,干了三十多年,七年前退休了。她那时候正赶上厂里最后的黄金期,退休金四千多,在我们县城算是中上水平。
“老吴,上楼呐?”
我一抬头,看见我媳妇从三楼探出头来,手里拿着刚收下来的袜子。
“嗯,去张大姐那儿坐坐。”
“她孙女来了,前天就到了,好像要住段时间。”
我点点头,继续爬楼梯。从一楼到五楼,我已经能准确地数出一共有八十七级台阶。爬到三楼的时候,腿就开始有点发酸,到四楼就得扶着栏杆,等爬到五楼,两条腿就像灌了铅。
这年纪大了,不行了。
我还记得十年前,我能一口气从一楼跑到顶楼,回头都不带喘的。那会儿张大姐也年轻,总是掐着点儿下班,拎着菜篮子冲进小区,头发被风吹得乱糟糟的,但笑起来特别爽朗。
眼看就到了张大姐家门口,她的门是整层楼里最干净的。其他人家门口放着鞋柜、晾衣架、杂物,只有她门前一尘不染,门上贴着已经泛黄的”福”字,不知道是哪年贴上去的。
我刚要敲门,就听见里面传来说话声。
“奶奶,您怎么又把空调关了?外面都三十几度了。”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应该是张大姐的孙女小雨。
“耗电,多浪费钱。”张大姐的声音。
“您这退休金也不少啊,省这点电费干嘛?”
“钱不是这么花的。”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敲了敲门。
门开了,张大姐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应该就是她孙女。女孩穿着白T恤和牛仔短裤,头发扎得很高,圆圆的脸蛋,还有张大姐年轻时候的影子。
“老吴,来啦。”张大姐笑着招呼我进屋,“正好煮了绿豆汤,尝尝。”
我跟着张大姐进了屋。她家不大,两室一厅,家具都是老旧的样式,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茶几上摆着《老年之友》杂志,旁边放着老花镜。电视上蒙着块绣花布,估计平时很少开。
“这是我孙女小雨,念大学呢,北京的学校。”张大姐给我们互相介绍,眼睛里满是骄傲。
“爷爷好。”小雨乖巧地叫我。
“什么爷爷,叫叔叔。”我笑着纠正她,心里倒是挺高兴,“听说你来了好几天了?暑假这么早?”
“我提前请了假,奶奶一个人在家,我想过来多陪陪她。”小雨说着,斜了张大姐一眼,“结果来了才知道,奶奶这么能省,天天把空调关着,退休金一分不花。”
张大姐笑了笑,没接话茬,转身去厨房盛绿豆汤。
客厅里挂着几张老照片,有张大姐年轻时的工作照,穿着蓝色工装,在织布机前面笑得灿烂;还有她儿子儿媳的结婚照;最新的一张是小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前的合影,张大姐的头发已经有些发白了。
“你奶奶就这脾气,”我对小雨说,“咱们这一代人,过惯了苦日子,哪像你们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的。”
小雨咬着嘴唇,突然压低声音说:“叔叔,我奶奶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们?她这么省钱,我怕她攒钱是为了治病。”
我一愣,还没来得及回答,张大姐端着绿豆汤进来了。
“别聊我啊,我耳朵好着呢。”张大姐笑呵呵地把汤碗放在茶几上,“小雨,你把那风扇打开。”
绿豆汤挺甜的,但喝着总觉得差点意思。
“大姐,这汤里放糖了?”
“嗯,放了点冰糖,不多。”
旁边的小雨突然插话:“奶奶,您以前不都是放红糖的吗?我记得小时候喝您煮的绿豆汤,都是红糖味儿。”
张大姐愣了一下,然后笑着敷衍过去:“红糖用完了。”
我注意到她的手指不自觉地在碗边摩挲着,这是她紧张时的小动作。
聊了一会儿家常,我起身告辞。张大姐送我到门口,小声说:“老吴,明天能不能帮我去趟银行?我想把退休金取出来。”
“你卡上的钱不是定期转活期的吗?自己去ATM机取就行了啊。”
张大姐犹豫了一下:“我想把钱全部取出来。”
我点点头,没多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第二天上午,我正在楼下的小花园遛弯,就看见小雨匆匆忙忙地从单元门跑出来,脸色不太好看。
“小雨,怎么了?”我叫住她。
她停下脚步,欲言又止,最后低声说:“叔叔,我在奶奶床底下发现了好多存折,有五万多块钱。她到底要干什么?”
这下轮到我愣住了。张大姐平时省吃俭用我是知道的,但没想到她竟然存了这么多钱。
“我担心她是不是生了什么大病瞒着我们。”小雨眼圈有点红,“我爸妈常年在外地工作,也很少回来看她。如果她真的病了…”
“别胡思乱想,”我拍拍她的肩膀,“你奶奶身体硬朗着呢。她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来,在小区里打太极拳,比我们这些人都精神。”
小雨点点头,但眉头依然紧锁:“那她攒这么多钱干什么?”
“这个……”我也说不上来,“或许就是老一辈的习惯吧,能省则省。”
小雨没再说什么,匆匆离开了。我站在原地,心里却起了疑惑。
张大姐确实很节俭,夏天不开空调,冬天少开暖气,衣服穿了十几年还在穿,但也没到抠门的地步。她经常会给小区里的孩子们买些小零食,过年过节也会给邻居送些小礼物。如果她真的存了那么多钱,肯定有她的理由。
晚上,我刚吃完饭,正准备出去遛弯,张大姐突然来敲门。
“老吴,能借我手机用一下吗?我的手机没电了。”她的表情有些焦急。
我把手机递给她:“怎么了?”
“我得赶紧给小雨打个电话,她出去好几个小时了,还没回来。”
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她是不是去查你存折的事了?”
张大姐的脸色变了:“你知道了?”
我点点头:“她今天早上告诉我的,说在你床底下发现了好多存折,有五万多。她很担心你是不是生病了,瞒着家里人。”
张大姐长叹一口气,坐在我家沙发上:“唉,这丫头,翻我东西干什么。”
“她是关心你啊。”我倒了杯水给她,“不过,你存那么多钱确实挺让人好奇的。”
张大姐沉默了一会儿,像是在思考要不要告诉我实情。就在这时,我家门铃响了。
门外站着小雨,眼睛红红的,好像哭过。看见张大姐在我家,她愣了一下,然后冲进来抱住了张大姐。
“奶奶,对不起,我不该翻您的东西。”小雨哽咽着说,“我去打听了,我知道您这些年为什么攒钱了。”
张大姐僵住了:“你…去哪打听的?”
“我去了社区服务中心,他们告诉我您这几年一直在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小雨抹了把眼泪,“还有街道上那个卖报纸的残疾叔叔,他告诉我您每个月都给他儿子交补习班的费用。”
我惊讶地看着张大姐。她的脸涨得通红,像个做错事被抓到的孩子。
“这有什么好说的,”张大姐嘟囔着,“我就是闲着没事做,钱放着也是放着。”
小雨从包里拿出一个皱巴巴的信封:“那这个呢?这是我在县医院打听到的。您每个月都去看望住院的老人,还给他们买水果和日用品。护士说您已经坚持了五年了。”
张大姐把脸扭向一边,不说话了。
我也被震住了。原来张大姐这些年省吃俭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在默默资助着这么多人。
“奶奶,您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小雨仍然在流泪。
“有什么好说的,”张大姐终于开口,声音有点发抖,“我一个老太太,儿子儿媳在大城市有工作,你又在北京念大学,我每个月退休金花不完,不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吗。”
她顿了顿,突然话锋一转:“对了,我前几天腌的咸鸭蛋应该好了,回头给你尝尝。”
这是张大姐的老习惯,每当谈及让她情绪波动的事情,她总会突然转换话题。
但小雨这次没被转移注意力:“奶奶,咱们回家再说。”她拉着张大姐的手,向我道别。
我站在门口,看着她们的背影消失在楼道里,心里五味杂陈。
第二天一早,我去买菜,看见张大姐正在小区花园里锻炼。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服,头发整齐地扎在脑后,正跟着录音机里的音乐打太极拳。
“大姐,早啊。”我走过去打招呼。
“老吴,买菜去?”她停下动作,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珠。
“嗯,准备买点新鲜的青菜。”我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昨天的事,小雨后来没再问你吧?”
张大姐摇摇头:“没有,她这孩子懂事。”她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老吴,我想请你帮个忙。”
“你说。”
“别告诉别人这事,我不想弄得人尽皆知。我就是闲着没事做,力所能及帮帮人而已。”
我明白张大姐的想法。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人们互相之间太熟悉了,一点风吹草动都能传得沸沸扬扬。她不想因为这事被人称赞,更不想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你放心,我不会告诉别人的。”我郑重承诺。
张大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谢谢。对了,你今天买菜多买点茄子,我教小雨做油焖茄子,她从小就爱吃。”
这时,一只花猫从我们脚边窜过,张大姐轻轻叹了口气:“这猫啊,又偷吃我晾的鱼了。昨天五块钱一斤的小黄鱼,晾了一半就被它叼走了。”
我笑了起来:“就你这样还省钱呢,养活了小区半数的流浪猫。”
“嗐,它们也是条命啊。”张大姐摆摆手,继续她的太极拳。
晚上,我特意多买了些茄子送去张大姐家。小雨开的门,见是我,连忙招呼我进去。
“叔叔,您来得正好,我正要去找您呢。”小雨拉着我坐下,神神秘秘地说,“我和奶奶合计了一下,想请您帮个忙。”
张大姐在厨房里探出头来:“老吴来了?坐会儿,马上就能吃饭了。”
我点点头,转向小雨:“什么忙?”
小雨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我:“这是奶奶这些年资助的人和事,都记在这上面了。我想…”
张大姐端着一盘炒青菜从厨房出来,打断了小雨的话:“吃饭了,边吃边说。”
饭桌上,张大姐夹了块红烧肉放在我碗里:“尝尝,这是小雨做的,她现在学会做饭了。”
小雨笑着说:“奶奶教的。对了,叔叔,我刚才说的事,就是想请您帮忙联系一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下个学期就毕业了,准备回县城工作。想接着奶奶的事做下去。”
我看了看张大姐,她低着头,默默吃饭,但嘴角有掩饰不住的笑意。
“当然可以,”我一口答应,“不过,你们打算怎么做?”
小雨兴奋地说:“我想和几个同学一起成立个小组织,专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奶奶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给我们当顾问。”
张大姐插话:“我就是个顾问,主要还是你们年轻人来做。我这把老骨头,能帮多少是多少。”
我注意到张大姐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些年来,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些事,从不张扬,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现在,她的孙女要接过这个接力棒,她心里一定很欣慰。
“对了,”我突然想起什么,“那些存折……”
“我已经问清楚了,”小雨回答,“奶奶每个月都把退休金的大部分存起来,然后按计划分给不同的人。有些是定期资助,有些是紧急救助。她把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张大姐放下筷子,有些不好意思:“也没什么,就是看看谁家有困难,力所能及帮一把。这么多年了,也习惯了。”
我注意到餐桌上的菜都很家常,虽然种类不少,但都是便宜的食材。张大姐家的电器也很老旧,电视机至少用了十五年,冰箱发出嗡嗡的声音,空调是最早期的型号。
“奶奶,”小雨突然说,“咱们家能不能换个新空调?这个太费电了,而且制冷效果也不好。”
张大姐摇摇头:“不用换,还能用。”
“但是省下的电费,可以多帮助一个人啊。”小雨狡黠地笑着。
张大姐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丫头,学坏了啊,竟然用我的话来说服我。”
吃完饭,小雨收拾碗筷去了厨房。张大姐带我到阳台上,小声说:“老吴,你觉得小雨这个想法怎么样?”
“挺好的啊,”我真诚地说,“你这么多年默默做好事,现在有人接班,不是很好吗?”
张大姐叹了口气:“我就怕她太年轻,看不清人心。这事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有时候帮了人,反而会被埋怨。”
我明白张大姐的顾虑。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即使是做好事,有时也会引来是非。
“她会慢慢明白的,”我安慰道,“正是因为有你这样的榜样,她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啊。”
阳台上摆着几盆花,郁郁葱葱的。张大姐指着其中一盆说:“这是小雨前年送我的生日礼物,我本来以为养不活,结果现在长得挺好。”
“就像小雨一样,”我笑着说,“在你的照顾下,长成了懂事的大姑娘。”
张大姐没说话,眼睛湿润了。
天已经黑了,小区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来。远处,有人家的电视声传来,夹杂着孩子的笑闹声。一辆电动三轮车慢悠悠地开过小区门口,车灯在暗夜中划出一道弧线。
“老吴,”张大姐突然说,“你说人这辈子,到底为了什么?”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哲学问题问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我原来总想着多挣钱,给儿子买房子,给孙女攒学费。后来孩子们都有出息了,不需要我操心了,我就想,这退休金放着也是放着,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张大姐望着远处,“这几年,我看着那些孩子一个个上了学,那个残疾人的儿子考上了大学,还有几个老人在医院里多了些安慰…我就觉得,这钱花得值。”
我默默点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张大姐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她不求回报,不图名声,就只是默默地付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点亮别人的生活。
“奶奶,叔叔,吃水果啦!”小雨的声音从客厅传来。
我们回到客厅,小雨已经切好了西瓜,红彤彤的,看起来很甜。
“这西瓜哪来的?”张大姐问。
“我买的啊,今天上午去超市,看见特价,就买了一个。”小雨笑着说。
张大姐皱眉:“多少钱一斤?”
“二块五。”
“这么贵?前天菜市场才一块八呢。”
小雨撇撇嘴:“奶奶,您就别计较这点钱了。”
我看着她们祖孙俩斗嘴,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张大姐的故事,或许在这个小县城里并不起眼,但她那颗善良的心,却如同黑夜中的星光,默默照亮着周围的人。
吃完西瓜,我起身告辞。张大姐和小雨送我到门口。
“老吴,改天来家里吃饭。”张大姐说。
我点点头,转身下楼。楼道里的灯忽明忽暗,照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回到家,我站在窗前,望着对面张大姐家的窗户。灯还亮着,能看见祖孙俩的剪影。小雨正兴高采烈地比划着什么,张大姐则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我突然想起张大姐问我的那个问题:人这辈子,到底为了什么?
或许,答案就在于此。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尽己所能,点亮他人的世界。
就像张大姐一样,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却在无形中,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窗外,初夏的夜风轻轻吹过,带来远处槐花的香气。我深吸一口气,心里充满了敬意和感动。
在这个普通的县城里,在这个普通的小区中,有这样一位普通的退休女工,用她那不普通的心,书写着最美的人生故事。
而这个故事,或许永远不会被更多的人知道,但它确实在默默地改变着周围的一切。
就如同那些存折上的数字,看似冰冷,却蕴含着最炽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