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脚气感染人数上亿!皮肤科医生:远离脚气感染,做好6个防护

发布时间:2025-07-08 22:26  浏览量:1

他每天穿皮鞋工作超过10小时,回家脱鞋的瞬间,家人总是皱眉。脚底脱皮、瘙痒、甚至起水疱,起初他以为只是“热出汗”,直到脚趾间溃烂,才被确诊为足癣——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脚气”。

一个让人尴尬的小病,却牵出惊人的数据:中国患脚气的人数超过1.5亿,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人正在受其困扰。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被低估的健康负担与忽视的传染风险。

脚气,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主要病原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它最喜欢温暖、潮湿、密闭的环境,而人的脚,正是它的理想“温床”。

潮湿环境,是脚气滋生的主要条件。尤其夏季或长期穿厚鞋袜、运动鞋时,脚部出汗无法散发,为真菌提供了繁殖的“温床”。

医生在门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误区:患者总觉得脚气“不算病”,甚至有人把它当作“个人卫生问题”,殊不知,脚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通过共用毛巾、鞋子、地板传播,一家人往往“集体中招”。

有一位患者,因反复脚痒来就诊,检查发现真菌感染后,他才坦言,家里三口人轮流穿拖鞋。最终,全家都不同程度感染了脚癣,治疗周期长达3个月。

皮肤屏障受损,是真菌趁虚而入的“破口”。湿疹、汗疱疹、角质层破裂等问题,都会让真菌更容易侵入皮肤深层,引发持续感染。

脚气的临床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常见三种类型:糜烂型(趾间潮湿糜烂)、水疱型(足底起疱)、角化型(脚底脱皮增厚)。有的人甚至合并细菌感染,发展成蜂窝组织炎,严重时需住院治疗。

在治疗上,很多人盲目使用激素药膏,结果越抹越重。医生强调,激素类药膏虽能暂时止痒,但会抑制免疫反应,促使真菌快速蔓延,导致“激素依赖型足癣”。

明确病因,是治疗脚气的第一步。通过真菌镜检或培养,才能确认是否为癣菌感染,避免误诊误治。

中医古籍中早有“脚湿气”“脚风”之说,认为此病多由湿热下注、脾虚生湿所致,治疗上注重祛湿解毒、健脾利水。现代中医常用苦参、地肤子、黄柏等中药外洗,配合内服调理。

医生结合多年坐诊经验,总结出6个防护要点,但在介绍之前,必须强调一个反转认知:脚气不是“脏”才得,而是“环境”决定的。即便每天洗脚,也可能因鞋袜不透气而反复发作。

通风干燥,是预防脚气的基础。建议每天更换袜子,选择吸汗透气的棉质袜,鞋垫每周晾晒,每双鞋间隔2天穿交替使用,避免潮湿积聚。

公共场所是脚气高发地带。游泳馆、健身房、澡堂等地的地面常隐匿大量真菌。医生建议,外出洗澡或游泳时应自备拖鞋,避免赤脚直接接触湿滑地面。

保持皮肤完整,是阻断真菌入侵的关键。脚部有伤口时避免泡水,剪趾甲不要过短,避免“嵌甲”导致皮肤破损。饮食方面,医生建议少吃辛辣油腻食物,适量增加绿豆、薏仁、冬瓜等食材,有助于祛湿利水。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脾虚易生湿,多食清淡有助于“从源头减少湿热”。

免疫力下降,是脚气反复的内在推手。糖尿病患者、老年人、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更容易反复感染,建议每年定期体检,控制基础病,增强体质。

临床中,一些患者因轻视病情,未规范用药,导致真菌“深藏不露”。医生建议,治疗期至少2周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2周,防止真菌残留诱发复发

有患者曾问:“为什么我用了药,脚气还是复发?”医生解释,脚气治疗如同“扫雷”,表面干净不代表内部清除彻底,尤其是角化型足癣,需配合角质软化剂,逐步剥离增厚皮层。

家庭共防,是防止交叉感染的关键一环。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鞋袜、擦脚巾,洗脚盆分开使用,浴室每周用84消毒液清洗地面,有助于切断传播途径。

儿童患脚气的比例正在上升。运动课后穿不透气的运动鞋,课外班后不及时换鞋,都是诱因。医生提醒家长,每天检查孩子脚部是否有脱皮、瘙痒、水疱,早发现早处理。

在未来,随着抗真菌药物的精准化发展、智能鞋材的推广(如抗菌鞋垫、智能干燥鞋柜),脚气的预防将更具科技支撑。但前提仍是:对脚气“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你的鞋柜里,是否还有三个月未晾晒的旧鞋?你的浴室拖鞋,是不是家里人轮流使用?你脚上的那一块脱皮,是不是早已不是“热出汗”那么简单?

参考文献:

[1]黄志刚,刘荣.脚癣临床特点与真菌感染关系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3,52(04):210-213.

[2]张颖,陈玉霞,李文静.中西医结合治疗足癣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4,30(02):75-78.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足癣防控指南(2022年版)[R].北京:国家卫健委疾控局,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