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守活寡

发布时间:2025-05-16 21:04  浏览量:7

早上八点整,监狱大门边的小侧门缓缓打开。初春的阳光斜斜地照在铁门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赵建国站在门内,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腰板。四十三岁的他头发已渐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两名狱警跟在他身后,手里拿着他的释放文件。

"出去以后好好做人,别再回来了。"年长些的狱警拍了拍他的肩膀。

赵建国点点头,没有回答。他迈步走出那道铁门,阳光一下子洒满了他的全身。他眯起眼睛,适应着久违的自由光线。

不远处,一辆黑色的大众轿车静静地停在那里。车门打开,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女人走了出来。林淑芬,他的妻子。七年了,她看起来比记忆中瘦了许多,眼角多了几道细纹,但依然端庄优雅。她站在那里,双手交叠放在身前,像一株安静的柳树。

赵建国快步走过去,喉咙突然有些发紧。"我不是说了不用来接我吗?"他的声音比想象中沙哑。

林淑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你为我坐了七年牢,我怎么能不来接你?"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赵建国低头钻进车里,皮革座椅散发着淡淡的清洁剂味道。这不是他们以前那辆破旧的皮卡,而是一辆崭新的轿车。他注意到方向盘上的大众标志,还有仪表盘上显示的温度——22度,刚刚好。

林淑芬熟练地发动车子,驶离了监狱区域。车内一时沉默,只有空调运转的细微声响。

"家里都好吗?"赵建国终于开口,眼睛盯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

"嗯,都挺好的。"林淑芬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方向盘,"儿子已经去省城的农业大学报到了。"

赵建国点了点头,看着妻子。"挺好。"

"省城离家不太远,他每个月都会回来一次。"林淑芬的声音平静,但赵建国听出了一丝骄傲。

赵建国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七年,足够一个男孩长成男人,足够世界天翻地覆。他错过了儿子的整个青春期,错过了他中考、高考,错过了他离家上大学的重要时刻。在赵建国心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结,那就是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那位年轻漂亮的妻子会不会有过别的男人……

"爸妈呢?"他沉默了片刻轻声问。

林淑芬的表情微微一滞。"爸上个月走的,心脏病。妈现在住在我姐那里。"

赵建国瞪大了眼睛,胸口像是被重锤击中。他父亲,那个一辈子没说过几句软话的倔老头,就这样走了,而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为什么不告诉我?"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告诉你又能怎样?"林淑芬叹了口气,"让你在监狱里干着急吗?爸走得很安详,没受什么苦。"

车子驶上高速公路,窗外的景色开始变得陌生。赵建国记得这条路以前只有两车道,现在却变成了宽阔的四车道,两旁还种了整齐的绿化带。

"变化真大。"他喃喃道。

"是啊,"林淑芬接话,"你进去这七年,县里发展得很快。我们那片现在都划进开发区了。"

赵建国转头看她:"我们的基地呢?"

林淑芬的嘴角微微上扬:"还在,而且扩大了。现在有五十个大棚,主要种有机蔬菜和草莓。去年还引进了无土栽培技术。"

赵建国惊讶地挑起眉毛。他记得自己进去前,他们的种植基地只有十五个大棚,主要供应周边几个县市的超市。看来林淑芬这七年并没有闲着。

"都是你一个人张罗的?你怎么从来没告诉过我?"他忍不住问。

林淑芬轻笑一声:"给你个惊喜不是更好吗?说实在话,我刚开始很难,有些事情也不太懂。后来请了个技术员,姓王的,农大毕业的,帮了不少忙。"

赵建国点点头,心里却泛起一丝异样。一个农大毕业的技术员,年轻有为,和独自经营生意的女老板...他摇摇头,赶走这个荒谬的想法。

车内的沉默再次蔓延。赵建国看着妻子专注开车的侧脸,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二十年前。

那是1998年的春天,县农业局组织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二十三岁的赵建国已经在家种了几年地,但收成总是不尽如人意。听说这个培训班能学到新技术,他一早就骑着那辆破自行车赶到了乡农科站。

教室里已经坐了二十多个人,大多是和他年纪相仿的农民。赵建国选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和一支圆珠笔。就在这时,教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着淡蓝色衬衫的年轻女人走了进来。

她大概二十二三岁,扎着一个简单的马尾辫,皮肤白皙,眼睛又大又亮。她环顾了一下教室,然后径直走到第一排坐下。赵建国注意到她走路时背挺得笔直,像一棵小白杨。

"那是林家村的林淑芬,"旁边一个认识的人小声告诉他,"听说高中毕业,在村里当会计呢。"

赵建国点点头,心里却不以为然。一个年轻姑娘,能懂什么种地?怕是来凑热闹的吧。

然而第一节课开始后,赵建国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每当技术员提问,那个叫林淑芬的姑娘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得既准确又全面。她甚至能指出技术员讲解中的一些小错误,引得技术员连连点头。

中场休息时,赵建国鬼使神差地走到第一排。"你好,"他有些局促地说,"我叫赵建国,赵家村的。"

林淑芬抬头看他,眼睛亮晶晶的。"我知道你,"她说,"去年你们村的西瓜卖得特别好,听说就是你联系的销路。"

赵建国没想到她竟然知道自己,一时有些受宠若惊。"就是瞎折腾,"他挠挠头,"其实我觉得种什么不是关键,关键是怎么卖出去。"

林淑芬的眼睛更亮了:"我也这么想!现在很多人只关心产量,却不知道怎么把产品变成钱。"

就这样,两人聊了起来。赵建国发现林淑芬不仅对农业技术了解颇深,对市场行情也有独到见解。而林淑芬则惊讶于赵建国的商业头脑,他提出的"订单农业"概念在当时可谓相当超前。

培训班最后一天是销售技巧和前景展望环节。技术员让学员们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想法。多数人说的都是老一套——种出来拉到集市上卖,或者等着贩子上门收。

轮到赵建国时,他站起来清了清嗓子:"我觉得,种菜不能只想着种,更要想着卖给谁,怎么卖。比如可以和县城的大饭店签合同,定期供应新鲜蔬菜;或者联合几个种植户,直接给超市供货,省去中间环节..."

他越说越起劲,提出了建立品牌、分级包装、冷链运输等一系列在当时堪称超前的想法。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这个平时话不多的大个子。

"...最后,我觉得未来是有机蔬菜的天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会更注重健康,愿意多花钱买放心菜。"赵建国总结道。

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技术员激动地走过来握住他的手:"赵同志,你说的太好了!这些想法完全可以写进我们的培训教材!"

赵建国不好意思地笑笑,目光却不自觉地寻找林淑芬。她正看着他,眼睛里闪烁着欣赏和某种更深的东西。

培训班结束后,林淑芬主动找到赵建国,两人交换了联系方式。"以后有销售方面的问题,我能请教你吗?"她问,脸颊微微泛红。

赵建国的心跳加速了。"当然可以,"他说,"其实...我也有很多种植技术想向你学习。"

就这样,两个相距十几公里的年轻人开始了频繁的联系。起初是电话交流,后来赵建国开始找各种借口去林家村"考察",而林淑芬也会来赵家村"学习经验"。

半年后的一次"考察"结束后,赵建国鼓起勇气问:"林淑芬,你有对象了吗?"

林淑芬摇摇头,脸红了:"没有,家里倒是介绍过几个,但都..."

"那你看我怎么样?"赵建国直接问道,心跳如雷。

林淑芬惊讶地抬头看他,然后慢慢露出了微笑:"我觉得...挺好的。"

一年后,两人结婚了。婚礼很简单,但很热闹。赵建国记得那天林淑芬穿着红色的旗袍,美得像画里走出来的人。他们在赵家村盖了新房,用积蓄建了两个蔬菜大棚,开始了共同的生活。

第一年,他们的蔬菜就因品质优良而供不应求。林淑芬负责种植技术,赵建国负责销售渠道,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很快,他们的大棚增加到六个,然后又扩展到十二个。赵建国不再满足于只卖自己的产品,他开始代理周边农户的蔬菜销售,成立了"绿源"蔬菜种植合作社。

2001年,他们的儿子赵小强出生了。同一年,"绿源"升级为"绿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产品打入周边三个地级市的大型超市。赵建国买了一辆二手皮卡,经常带着林淑芬四处跑业务。生活虽然忙碌,但充满了希望和甜蜜。

2005年,他们的基地已经发展到十五个大棚,年营业额达到数十万。

那是他们最风光的时候,县里的致富带头人,模范夫妻,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谁能想到,一切会在那个普通的下午因为那两个流氓而彻底改变……

"到了。"林淑芬的声音把赵建国拉回现实。

他这才发现车子已经驶入一个陌生的小区。整齐的楼房,修剪得当的绿化,还有地下停车场。

"这是...?"赵建国困惑地问。

"开发区的新楼盘,去年刚交房。"林淑芬熟练地把车停入车位。

赵建国沉默地跟着妻子走进电梯。电梯停在12楼,林淑芬掏出钥匙打开1203的门。

"欢迎回家。"她说,声音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赵建国站在门口,有些不知所措。眼前的公寓宽敞明亮,装修简约现代,和他记忆中那个简陋的农家小院天差地别。客厅墙上挂着几幅风景画,茶几上摆着一束新鲜的百合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你的拖鞋。"林淑芬从鞋柜里拿出一双崭新的男士拖鞋。

赵建国换上拖鞋,感觉脚下的柔软触感陌生得令人不安。他慢慢走进客厅,目光扫过每一件陌生的家具和装饰品。这里没有一样东西是他熟悉的,没有一样东西带着他的记忆。

"想先洗个澡吗?"林淑芬问,"热水器一直开着。"

赵建国点点头。他需要一点时间独处,消化这一切的变化。

浴室同样让他感到陌生。锃亮的瓷砖,现代化的卫浴设备,还有那些他不认识的瓶瓶罐罐。赵建国站在花洒下,让热水冲刷着身体,却感觉怎么也洗不掉那层无形的监狱气息。

洗完澡,他发现自己没有换洗衣服。"淑芬?"他喊道。

林淑芬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套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给你准备好了,"她说,"不知道合不合身。"

赵建国接过衣服,注意到标签还没拆。全新的内衣、衬衫、裤子,甚至连袜子都是新的。他突然感到一阵心酸——他的妻子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生活,习惯了他不在的日子。

穿上衣服,意外地合身。赵建国走出浴室,发现林淑芬正在厨房忙碌。

"饿了吧?"她头也不回地说,"马上就好。"

赵建国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她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菜。她的动作那么流畅,那么自然,仿佛这七年来每天都是这样过的。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餐桌上很快摆满了菜:红烧排骨、清蒸鱼、蒜蓉空心菜,还有一盆赵建国最爱的西红柿鸡蛋汤。都是他喜欢的菜,但做法却和记忆中不太一样。

"尝尝看,"林淑芬给他盛了碗饭,"不知道合不合你口味。"

赵建国夹了一块排骨放进嘴里。味道很好,但确实和以前不一样。"很好吃,"他说,"你的手艺进步了。"

林淑芬笑了笑:"这七年倒是学会了做几道菜。"

两人安静地吃着饭,偶尔交谈几句。赵建国问了些基地和儿子的近况,林淑芬一一回答,气氛礼貌而疏离,像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友,而非夫妻。

吃完饭,赵建国主动提出洗碗。林淑芬没有推辞,只是说了句"我去收拾下卧室",就离开了厨房。

洗碗时,赵建国注意到冰箱上贴着一张照片。他凑近看,是林淑芬和一个年轻男孩的合影。男孩大概十八九岁,高大英俊,笑容灿烂。赵建国盯着照片看了很久,才认出那是自己的儿子赵小强。他最后一次见儿子时,小强还是个十一岁的孩子,而现在,他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

晚上,赵建国倒在床上问林淑芬:“这么多年,你就没想过跟我离婚再找一个?”

林淑芬推了丈夫一下郑重地说:“七年前你为了救我,失手把那两个流氓打成了重伤,我宁可守活寡等着你,也不会做那种忘恩负义的事情!”

赵建国听了妻子的话,深情的把妻子搂进了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