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补习班坠亡!负责老师失联,母亲哭诉:42岁才艰难得子
发布时间:2025-08-07 15:35 浏览量:2
[击掌]7 月 26 日晚 8 点 26 分,温州一栋居民楼的 14 楼传来一声巨响,7 岁的曾虹博从补习班的窗户坠落,这个 9 月本该升入二年级的孩子,再也回不了家。
家长们说这个补习班藏在居民楼里,负责人是 “小有名气” 的退休教师曹老师,1800 元的学费不算贵,大家图个放心。可谁也没见过教室内部,家长接送只能到门口,谁也不知道那扇门后藏着没有护栏的窗户。
为什么一个面向孩子的补习班,会有如此致命的安全漏洞?当老师在事发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场悲剧该由谁来买单?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曾虹博坠楼的房间在补习班最里面,平时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家长接送孩子时最多在门口看一眼,没人知道里面有扇大窗户,更没人知道,这扇窗连最基本的护栏都没有。
邻居说,那栋楼的 14 层是居民改的商用房,隔出了好几个小房间当教室。窗户挺旧的,玻璃松松垮垮,别说孩子,成年人靠一下都怕出事。可就是这样的地方,成了几十个孩子每天上课的场所。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个补习班连营业执照都不全,当地教育局查过后说,曹老师确实是退休教师,但她办的这个班属于 “无证办学”,没有消防检查,没有安全评估,就凭着“小有名气”的退休老师名头,接纳了几十个孩子。
那扇没有护栏的窗,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在城市的高楼里窗户装护栏,几乎是保护儿童安全的常识。但这道最基本的防线,在这个以“教育”为名的空间里,发生了悲剧。
家长们选择这个补习班,多半是冲着曹老师来的,退休前是重点小学的老师,教数学很厉害,好多人托关系才能进来。曾虹博的妈妈说,自己 42 岁才生了这个孩子,怕他上学跟不上,咬牙报了这个 1800 元的班,想着老师有经验,总比外面的野路子靠谱。
他们信了“退休老师” 的招牌,信了 “小有名气” 的口碑,甚至接受了“家长不得入内”的规矩,有家长提过要不要装个护栏,但曹老师当时笑着说孩子们都乖,不会乱爬的,放心吧。可“放心”这两个字,在孩子的安全面前,太轻飘飘了。
事发当晚,曾虹博的妈妈赶到时孩子已经没了呼吸,她抱着孩子往楼下冲,邻居帮忙找了张躺椅当担架,一路往医院跑。从孩子被发现坠楼,到好心人用躺椅匆匆送医,再到医院里家长的焦急呼唤,那位本该是第一负责人的曹老师,始终不见踪影。电话不接,信息不回。
“我喊曹老师,没人应;打她电话,关机;去她常去的公园找,连影子都没有。”直到第二天,补习班被警方贴上封条,曹老师的电话还是打不通,她的家人说不知道她去哪了,曾经被家长们敬重的“好老师”,成了一个逃避责任的逃兵。
曾虹博的妈妈在医院哭到几乎晕厥,医生递给她的死亡报告上,“下腔静脉破裂”“头部重创”“肺部挫伤” 这些字眼像刀子一样扎在心上。“我 42 岁生的他,怀的时候大出血,差点没保住。他刚会叫妈妈那天,我抱着他哭了一整夜。”
家里还留着虹博没写完的暑假作业,铅笔头削得尖尖的;鞋柜上摆着他最喜欢的蓝色凉鞋,鞋面上还有卡通贴纸,这些平常的物件,现在都成了剜心的回忆。
当地已经成立了调查组,曹老师很快被找到,目前正在配合调查,可就算追究了她的责任,那个想看看窗外风景的孩子,也回不来了。
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说 “家长不该给孩子报那么多班”,可这根本不是报班的错,7 岁的孩子需要学习,需要引导,但更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问题不在 “补不补习”,而在 “谁来保障补习时的安全”。
真正的责任拷问,应该指向更深层次,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宁愿选择这种存在安全隐患的“家庭作坊”,而不是更规范的机构?是正规机构费用高昂,还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我们的社会,有没有为孩子们提供足够多、足够安全、足够普惠的暑期看护和教育选项?
“双减”政策落地后,大量的校外补习需求被强制压回校内,可需求并未消失,只是被挤压到了一个更为隐蔽的角落,这些散落在居民楼里的补习班,是不是因此成了野蛮生长的“灰色地带”?它们披着“兴趣班”、“托管班”甚至“家庭互助”的外衣,悄无声息地逃离了公众和监管的视线。
监管部门对于这些打着“家庭”旗号、行商业之实的教育点,日常的排查和监管是否到位?有没有明确的安全标准和便捷的举报渠道?
如果每一次,都要以一个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才能换来一张封条,那我们的监管,又是在监管什么?这一个个没有护栏的窗口,等待的是何种代价,才能被社会彻底清扫?
愿曾虹博的离去,能让更多人清醒,孩子的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