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点日志 | 望闻问切,把脉根本
发布时间:2025-08-01 05:20 浏览量:1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25年开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旨在精准掌握2020年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研判人口发展态势提供关键依据。为确保此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在我省顺利实施,省统计局于七月在南京市江宁区启动综合试点工作。试点作为正式调查的“试金石”与“铺路石”,承担着全面检验方案细则、锤炼调查队伍、积累实战经验的重任。参与其中的统计工作者们,在“实战”中收获良多,感悟深刻。本栏目特别呈现他们在试点一线的所思所悟,与统计同仁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为我省202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圆满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望闻问切,把脉根本
人者,城市之魂。城,因人而成,市,因人而兴。城市者,根在其人,贵在聚人,即所谓人民城市。人聚而当知其数,则需人口调查。当下正在推进的1%人口抽样调查,恰如一次精准的“人口体检”,通过科学的样本抽取,为政策制定提供鲜活依据。 在这项工作中,调查员如同执脉问诊的医者,要用 “望、闻、问、切” 的功夫,把准每一栋建筑、每一户人家律动 “脉象”。
“望”之一道,最是紧要。我常在晨光熹微或暮色四合时徘徊于小区之中,此时住户的生活痕迹最为显露。窗台上的几盆绿萝,门外鞋柜上的运动鞋,门把手上新挂的外卖袋——这些都是有人居住的铁证。我犹记得一户人家,门上贴着三张水电催缴单,最新的已是两月前,而猫眼里透出微光,门把手却积灰甚厚。这般矛盾景象,非得夜间再来“复诊”不可。果然,那晚其窗户漆黑,而隔壁老太太道:“搬走啦,半年前的事。”可见观察不可拘于一时一地。
“闻”字功夫,在于耳力。有些住房单元,门外干干净净,似无人迹。但若静静走过,或隐约可闻电视机的嗡嗡,或是水管的轻颤。一次我叩门许久不应,正欲离去,忽闻门内拖鞋“踢踏”之声由远及近,继而门开一线,露出半张警惕的脸。这类情形,非静心不可得。
至于“问”,则需些交际方法。物业人员多是见多识广的,他们能道出某户是“投资房空置三年”,抑或“小夫妻刚搬来两月”。保洁阿姨更是明察秋毫,她们记得哪家门口周一必有垃圾,哪家阳台的衣物经年不换。我曾遇一户,连续三天敲门未有回应,问及楼下便利店老板,才知是“陪读租户,暑期不在”。这般情报,非街头巷尾不可得也。
“切”乃最后手段。对于那些“望、闻、问”皆无果的疑难杂症,只得查其“脉象”——电表数字变动与否。我曾与物业电工摸进昏暗的电表间,借手机微光照亮那些跳动的数字。表针走动者,必有人气;纹丝不动者,多是“空户”。这般方法,虽不如前几者雅观,却是最确凿无疑的。
入户登记阶段更像一场配合默契的会诊, 既要眼疾手快抓住递礼品的时机,又得在住户犹豫时用拉家常的语气化解抵触,信号中断时,记录本便是救命稻草。两个调查员一唱一和,一个问、一个查,一个记录、一个核对,像左右两手同时搭脉,精准捕捉每一个信息节点。犹记得一位离乡许久的老人努力回想却说不清户籍所在的县区时,一位调查员迅速翻开资料,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地名——“是城东新区吗?”老人眼睛一亮:“对,就是那儿!”另一位调查员随即妥帖地做好记录,配合得严丝合缝。
这段敲门入户的调查经历,使我悟得:所谓“望闻问切,把脉根本”,不独是医术精要,亦是调查精髓。最精准的统计,永远建立在最踏实的脚印之上。这些天在楼道里数的鞋柜、记的电表数、问的邻里闲话,最终都化作了人口数据里的鲜活注脚。当一条条住户的信息上传成功时,整座城市的万家灯火仿佛都在眼前亮了起来,一个个具体而详的生命坐标也连接成城市繁花、山河图景,映照着国计民生、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