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岁男孩大理失踪后去世,曝光了暑假最大的“坑”
发布时间:2025-08-16 20:00 浏览量:1
01
男孩·走失
8月9日,北京一7岁男孩铠铠,在云南大理苍山走失。
8 月 13 日下午五点多,失踪 101 小时后,超 5000 人次一遍又一遍搜寻后,铠铠找到了,可惜已去世。
最令人痛心的是,搜寻最近时,他们离孩子不过一二百米。
走失前,铠铠在参加一个户外独立营,徒步在森林中采菌子。
4个老师照看7个小朋友,一转眼就找不到铠铠了。
这个独立营每周的费用是3800元——父母花了这么多钱,却把孩子送进凶险。
那两天,苍山连续有雨,加上山中昼夜温差很大,给搜救工作带来严峻考验。
更要命的是:
铠铠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因天生感知缺陷,听到动静反而会躲起来,亦不会对外界呼救应答,搜救队只能反复播放他妈妈的音频:
“王X铠,快出来,妈妈这里有奥利奥。”
那几天,每个善良的人,都希望奇迹出现,铠铠获救。
可惜奇迹没有发生。
但,我还想谈谈背后更深切的问题——
02
风险·认知
过去在报社工作时,我曾对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有过跟踪采访。
以我并不权威的认知:
自闭症小孩因神经发育障碍,存在极高的“走失风险”。
他们对危险匮乏认知,身处险境不会呼救,很容易被超出常人认知的东西吸引,而一意孤行地跟着走下去。
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妈妈曾告诉我,有天她在院子里洗衣服,她6岁的儿子就在她身边。
一转眼她发现孩子不见了,急忙冲出去找,孩子已跑到了家附近车来车往的马路上,险些被撞——她儿子爱玩积木,一辆经过她家门口的车,屁股后面贴了一张积木图案,小孩就跟着车走了。
自闭症儿童另一个显著特质,就是不会和他人进行眼神与语言的沟通,这亦是自闭症被称为“孤独症”的原因。
他们一旦身处险境,会在悄无声息中被忽略,也会在孤独沉默中被伤害。
这些常识,北京7岁男孩铠铠的父母,肯定都知道。
但。
他们还是花大钱把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个人送到了夏令营。
我们都不该谴责他们——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堪称人世间最难的父母,他们为孩子走向自立,终生都承受着无法承受之苦。
我只是想从这种“为了孩子好,结果却害了孩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出发,谈谈这个暑假里最大的“坑”——
父母过分追求有意义,正在毁掉小孩的假期。
03
假期·意义
上周,一个关系要好的女朋友,问我“假期带孩子去了哪里玩,有没有好的景点或夏令营可以推荐”。
得知我因腰腿疼整个暑假都没带孩子出门后,她很遗憾:
“不给孩子安排点儿有意义的活动,觉得对不起小孩。”
她在体制内上班,请公休假都要排队等领导批准,是个月薪没有过万的普通人。
但她看到朋友圈里别人家的小孩,不是天南海北地刷景点,就是到欧洲游学,觉得自己小孩天天宅在家里吃西瓜、玩手机,就是一种犯罪。
犯罪的不是小孩,而是她自己:
“人家小孩都在外长见识,咱家小孩家里蹲,说到底还是咱这当父母当的不合格。”
我不知如何安慰她。
只能告诉她,我们俩共同的女朋友A带孩子去北京去内蒙赶景点的感受:
“小孩只想躲在宾馆里吃着冰激凌玩手机,就连摆拍照片都懒得配合你!”
看,家里蹲和赶景点的差别在于:
一个是在家里吹着空调玩手机,一个是在宾馆里吹着空调玩手机。
我们国家除了寒暑假,留给孩子的长假不多。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孩子出门长见识,自然是好的。
需要分辨的是:
我们带孩子出门赶景点,或者把孩子塞给夏令营,到底是我们自己在亏欠心理下跟风追求“有意义”,还是小孩的的确确想出门长见识?
否则,除了换个地方和孩子生气,没有太多意义。
04
填鸭·留白
还没有放暑假时,我家门口的鞋柜上,就塞满了补习班、旅行社和游学中介的广告单:
“暑假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千万不能让你的小孩在暑假掉队。”
“想提升小孩的英语技能、独立能力和社交人脉吗?请来XXX欧洲游学团……”
这些机构看准了“一生都害怕孩子掉队的中国家长”的焦虑心理,想方设法地掏空我们的钱包。
其实。
不管是补课班、外地游还是游学团,主体都是孩子,而不是家长。
让孩子马不停蹄地干这干那,到底是孩子的意愿,还是父母见不得孩子有太多自由时间?
这个暑假我见过的10个朋友,有9个谈起给孩子报补习班和夏令营时都这么说:
“看见娃在家疯玩刷手机我就焦虑,赶紧花钱把他送出去,省得我心烦。”
这是中国式家长的又一特质:
除了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怕孩子在吃喝玩乐中荒废年华。
所以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另一场军备竞赛中——狠狠补课,或赶场游学。
见不得孩子自由玩耍,见不得孩子无所事事,见不得孩子无聊发呆。
可能是我们这代父母非常严重的病。
这种病的“病根”,除了对孩子未来的焦虑,还有一个隐秘的心理动机是——
我们这些70后、80后、90后的家长,把自己鸡成了生产队里不停拉磨的驴,将“勤劳”和“有用”刻在了骨肉里,潜意识里无法容忍小孩的“悠闲”和“无用”。
05
童年·记忆
但。
孩子不是机器人,不能学校卷了之后,假期继续卷,卷生卷死卷到没边没沿。
“无用、无聊、无意义”的留白,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它们是少年成长的阳光,是灵魂喘息的氧气,是孩子在工具化的属性之外,生而为人的乐趣。
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吧。
我们想起小时候,之所以回忆起来涂着一抹金色的光,是小时候暑假里的偷西瓜、丢手绢、玩泥巴、逮蝉虫,是寒假里的堆雪人、玩炮仗、烤野火、溜冰河、走亲戚……
是这些无用且没有意义的留白,铺就了记忆里快乐温煦的底色。
相比过分追求“有意义”,我们或许更应该还给孩子的,是自己做回自己的生命力。
就在前几天,我问我家小孩,这个暑假还没有带你出去玩,你有没有觉得很遗憾。
他说,他自己预习了高一上册的所有功课,和朋友一起玩了好几次桌游,回老家和爷爷一起种菜打乒乓球,还帮奶奶灭了困扰她许久的害虫,自己一个人骑车去拍了曾就读过的幼儿园和小学的学校照片,一个人自娱自乐地做了很多手工卡片,听了刘宝瑞、侯宝林、马三立和郭德纲的很多相声,读了《红楼梦》《乡土中国》《毛选全集》《笑林广记》和《道德经》,也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了几个约着打球的新朋友……
“妈妈,我们小孩的快乐标准,和你们大人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快乐不是金钱买来的,而是和同伴在一起做开心的事,或者不被你们大人命令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恰恰是孩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小孩真正渴求的快乐,是“不着相”的快乐——
不必花费金钱,不必晒朋友圈,不必包装成证书和阅历,甚至不必拿去和人比较。
只是松弛的、开心的、随意的、自然的、具体的、发自内心的爱、平和与喜悦。
给孩子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固然是好的。
但更好的,是让孩子在自己假期里,安放自由和记忆。
-End-
山东男子结婚22年发现俩儿子非亲生,还不是一个爹:太惨了!“外甥捉奸舅妈,情夫跳窗致残”:不该管的闲事,千万别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