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19%!从全球第一到折扣甩卖,曾击败耐克的球鞋王者跌落神坛
发布时间:2025-08-14 12:22 浏览量:2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图源:小红书
2024年,锐步在中国的收入又掉了19%,全国只剩36家门店——辉煌的年代,早已隔着不止半个世纪,还有整个运动鞋江湖的改朝换代。
图源:锐步母公司联亚集团2024年度财报
就在大家感叹“岁月是双杀猪刀”时,坊间传出安踏有意收购锐步的传闻。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虽然锐步现任东家ABG第一时间“辟谣”,但市场依旧忍不住猜测:这是否会成为安踏全球化布局的又一次出手,还是一场资本与情怀交错的冒险?
不过,无论是资本布局还是品牌情怀,锐步的故事都成了运动鞋行业变迁的缩影。
图源:虎扑
江湖风云变幻,有的品牌乘风而起,有的则在风中回望。
从健美操女王到NBA球场,
“踩着”耐克封王
锐步的故事要从1895年说起。
图源:锐步官网
那一年,英国青年约瑟夫·福斯特在跑鞋上钉上了金属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双钉鞋。
这双鞋后来让无数运动员在赛道上跑得更快,也让一个名为“福斯特”的小作坊逐渐成长为锐步的前身。
时间快进到1979年,美国商人保罗·法尔曼拿下锐步在北美的经营权,恰好踩中一股全民健美操的风口。
当时的美国健身房是什么画风?霓虹色紧身裤、额头发带、背景音乐要么是迪斯科,要么是合成器电子乐。
1982年锐步的Freestyle健美操鞋诞生,主打一个轻便,夸张的说得好像能让你在原地做三百个高抬腿不喘,颜色搭配又比口红还时髦。
图源:Reebok Freestyle 广告
果不其然,没几年,这双鞋直接在年轻女性中“封神”,成了健美操课上的必备战靴。
销量飙升的速度,完全像是踩了弹簧:1983年,锐步年销售额只有1280万美元;1985年,两年后直接暴涨到3.1亿美元;1987年,更是冲到14亿美元,干脆把当年耐克的9亿美元甩在身后,登顶全球运动鞋销售冠军。
图源:RETAILDIVE
这是运动鞋江湖罕见的逆袭故事——彼时耐克成立才15年,已经称霸市场,结果被一个英国老字号用8年时间硬生生抢了头把交椅。
图源:RETAILDIVE
那几年,耐克高管的茶杯里大概全是咖啡因和焦虑。
90年代,锐步在篮球领域的布局同样堪称经典。
2001年,它签下NBA传奇球星艾弗森,推出的i3系列和PUMP充气篮球鞋不仅在球场上吸睛,也成了街头潮流的标配。
那时候的中学球场,如果有人脚上踩着PUMP鞋,你就知道他在三步上篮之前,一定要先假装挤一挤鞋舌。
图源:Reebok Pump广告
2003年,姚明加盟锐步阵营,使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短期翻倍。
再加上独家的NBA装备赞助权(2001—2010年),锐步在球迷心中的地位一度与耐克、阿迪并肩。
图源:小红书
那是个好时代——消费者愿意为一个品牌的精神气质买单,鞋柜里有一双锐步,是为了告诉别人:我跟别人不一样。
图源:小红书
只是后来,潮流转身比后卫变向还快,消费者的脚步也从健美操房、篮球馆,走向了更多元的选择。
但那段踩着耐克封王的岁月,依然是运动鞋史上最热血的篇章之一。
38亿买来
15年赔光——锐步的坠落
2006年后,本该是锐步飞得更高的时期。
阿迪达斯一掷38亿美元巨资,把锐步收进怀里,打算用它在北美的市场份额硬刚耐克。
当时的设想很美——一个是欧洲老牌劲旅,一个是北美街头新贵,强强联合、分庭抗礼,光想就像篮球场上的“双核心”组合。
但收购后的故事并非双赢,表面看是强强联合,实则暗埋祸根。
阿迪达斯在整合锐步的过程中,先是把它多年积累的NBA资源抽走,悉数转投自家篮球线,等于直接从锐步心口挖了一块肉。
图源:ESPN
明星代言开始断档,广告牌上不再有艾弗森那双“说了算”的眼神,取而代之的是模糊不清的定位——既想继续当专业运动品牌,又想转型成生活方式标签,结果两边都没守住。
运动市场没耐克快,潮流圈没阿迪酷,锐步的存在感开始像夜空中一颗逐渐黯淡的星。
图源:网络
财务数据也揭示了锐步的困境:2016年,锐步净亏损达1.5亿欧元;2018—2019年虽实现扭亏,并重启经典Vector标志,但疫情的突袭再次击退了复苏势头;2020年第二季度销售额暴跌42%,成为压垮阿迪耐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源:RETAILDIVE
图源:JUST STYLE
2021年,阿迪终于认栽,把锐步打包卖给美国品牌管理公司ABG,成交价25亿美元,比当初买进时少了整整13亿美元——这算得上金融教科书里足够写一页的并购反面案例了。
图源:BOF
阿迪前任CEO卡斯帕·罗思德更是直言,收购锐步是阿迪达斯历史上最昂贵的错误之一。因为这15年间,锐步累计亏损高达28亿美元。
消费者对此的态度,也颇具看热闹的风格。
老粉丝惋惜:“锐步是被阿迪养废的。”路人甲则直截了当:“它还活着?我以为早绝版了。”
图源:小红书
对于大多数已经习惯耐克、阿迪、彪马等瓜分天下的消费者来说,锐步的存在感就像商场角落那块落满灰尘的货架——知道它曾经很贵,也知道现在打折很狠。
图源:StockX
从38亿买进到15年后赔光,不仅是锐步的坠落,也是运动鞋行业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品牌的灵魂不是资本表格上的那一行,而是消费者脚下那一步。
轻资产轻到飞
锐步在中国越跑越慢
ABG接手锐步后,跟阿迪那套“自己投钱、自己卖货”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它是标准的轻资产玩家——不碰生产、不管销售,只负责把品牌授权出去,然后在收分成的日子里数钱喝咖啡。
2022年,它将锐步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经营权授予联亚集团,后者投入约3.97亿港元用于扩张和品牌焕新。
图源:ABG官网
但轻资产的天然短板很快暴露出来:它的市场反应、产品迭代速度、渠道渗透全都要靠被授权方的积极性。
授权方要是市场遇冷,就会一脚踩下刹车,投入立刻收缩。
图源:ABG官网
对消费者来说,这就像你去饭店吃饭,发现厨师不是老板雇的,而是临时租来的——今天手艺好是运气,明天翻车也没人负责。
结果也不意外:2024年,锐步在中国收入同比下滑19%;门店数量36家,比2023年只多6家,但今年还在持续撤店;在北京、济南等核心城市已几乎“打骨折”的方式“清零”。
图源:小红书
对锐步而言,ABG的授权模式让它失去了与耐克、阿迪、安踏等“重资产”玩家正面竞争的能力。
00后对锐步的印象是:“这名字听着像健身房的跑步机。”8090后则会回忆起艾弗森和姚明的年代,但钱包并不会因为感动而自动打开。
于是,锐步在中国市场的节奏就像一场慢动作回放:曾经是NBA球场的风暴眼,如今成了商场角落空空如也的展示柜。
轻资产轻到飞,结果飞着飞着,就被行业大势甩在了身后。
安踏接盘
是老兵翻身还是打酱油?
图源:安踏
它2009年收购百丽体育旗下FILA中国业务,将其从亏损品牌做成年收入超200亿的“金牌”;2016年拿下迪桑特中国业务,布局高端专业滑雪领域;2019年通过收购亚玛芬体育,一口气获得始祖鸟、萨洛蒙等11个国际品牌;2023年收购国内女运动服品牌MAIA ACTIVE;今年再添户外品牌狼爪(Jack Wolfskin)。
图源:小红书
到2025年,安踏的品牌矩阵已扩张到20多个,俨然是个“运动百货集团”。
它的打法很清晰:后台做大——用统一的研发、物流、供应链体系降成本、提效率;前台多品牌覆盖——大众有安踏,高端有FILA,专业有始祖鸟、迪桑特,户外有狼爪,几乎把各个细分市场都包了个严实。
近年来,随着“她经济”的迅速崛起,女性运动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23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女性健身消费者已占据整体市场的55.41%,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图源:新华网
在这样的趋势背景下,安踏对锐步的关注,或许正是看中了其背后那段始于1982年的经典故事——一双专为女性打造的健美操鞋。
这不仅是一段品牌历史,更是一条连接新时代女性消费力量的纽带。
如果锐步进入安踏体系,它有机会获得研发、渠道、供应链的全套加持,并借助安踏在中国的零售网络迅速扩大市场覆盖。
图源:小红书
甚至,安踏还可以利用锐步的欧美知名度,反向推动其国际化布局。
但挑战同样明显:第一,锐步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品牌认知不太高——在00后眼里,它既不潮也不新,连个好记的梗都没有;第二,安踏的品牌矩阵已经够庞杂,如何为锐步找到一个不和自家兄弟“打架”的定位,是个技术活。
中国运动市场增速放缓,行业重心正转向户外和细分功能领域,而锐步过去的主战场是篮球与潮流,如今这两个赛道的竞争早已拥挤得水泄不通。
所以,即便安踏接盘,锐步也很可能只是矩阵里一个“小众玩家”,存在感取决于它能否在短期内做出极具辨识度的产品,或者重新点燃一波文化热潮。
图源:Reebok
否则,这位曾经踩着耐克封王的老兵,未来或许只能在安踏的“全家福”里站个位置,默默打酱油。
写在最后
锐步的百年故事,是一部运动鞋行业的兴衰史:从健美操的粉白鞋,到NBA赛场的充气鞋,再到奥特莱斯里的三折甩卖,它经历了从巅峰到边缘的完整轮回。
安踏如果真有意接手,它收购的不是一双鞋,而是一个时代的残影。
它承载着80、90后的青春记忆,也背着在00后心智中几乎空白的现实包袱。
图源:小红书
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并购后重建品牌意义——让他们不仅知道锐步曾经多辉煌,更愿意为它的设计、文化和故事买单。
只有当新一代消费者愿意重新为它系上鞋带,这位老兵才有机会再次踏上领奖台,而不只是陈列在运动鞋博物馆的玻璃柜中。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