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致癌!疾控提醒:这东西别再囤了,很多人家里都有,赶紧扔!
发布时间:2025-08-09 01:31 浏览量:1
家里厨房的角落、卧室的抽屉、冰箱的最底层,或许你也囤着它。疾控提醒已明确指出,这种东西若长期存放、使用不当,不仅可能引发过敏,甚至还存在致癌风险。它并非冷门物品,而是——樟脑丸。
就是那个看起来毫无杀伤力、白白圆圆的“防虫神器”。它曾是老一辈家中衣柜的“标配”,衣物防蛀、驱味除湿,全靠它。但在现代家庭中,它的“隐藏副作用”逐渐被揭开。樟脑丸中的成分,对人体健康其实存在潜在威胁。
多数市售樟脑丸含有对二氯苯或萘这类化学物质。它们挥发性强,能通过呼吸道、皮肤被人体吸收。短期吸入可能引起头晕、恶心、咽喉刺激,而长期暴露则被研究证实与肝肾损伤、造血系统异常有关。
更值得警惕的是,萘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致癌物,即“可能对人类致癌”。这并不等于一定致癌,但长期、高浓度接触,尤其在密闭空间中,确实会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挥发性有机物,就是这类气体的统称。它们无色透明,却能悄悄积聚在空气中,尤其在通风不良的房间、封闭的衣柜内,浓度往往远超室外。一些老旧房屋内,检测数据显示,空气中对二氯苯浓度甚至超过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
对儿童、孕妇、老年人来说,这类刺激性气体的危害更大。新生儿的肝肾解毒能力弱,孕妇对异味敏感,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脆弱,若长期暴露在含有萘或对二氯苯的环境中,出现头痛、失眠、皮肤瘙痒等反应的概率明显升高。
抗氧化系统的破坏,是其潜在致癌机制之一。萘在体内代谢后会形成活性中间体,这些物质可与DNA结合,引发突变。虽然人体具备一定代谢能力,但在长期暴露下,风险逐步积累,对基因稳定性构成威胁。
有人会说,我用了这么多年也没事。但潜在伤害,不是立刻显现的。不少慢性中毒或致癌性物质,恰恰就是靠“日积月累”完成它的破坏过程。而一旦疾病发生,往往很难再追溯到源头。
室内空气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人以为它只跟“甲醛”“PM2.5”有关,却忽略了这些“老物件”带来的隐形威胁。樟脑丸就是典型代表,看似无害,实则藏着“气态毒源”。
有些人甚至把它放进冰箱、米缸、鞋柜、枕头里。殊不知,这些地方都容易形成局部密闭环境,空气流动差,化学物质浓度更高。尤其冰箱本就用于储存食物,若误将带樟脑味的器皿放入,可能导致食物间接吸收有害气体。
还有人尝试“自制樟脑包”,用工业樟脑混合香料,企图营造“清香衣柜”。但这些成分未经安全检测,一旦配比失衡,挥发物可能直接刺激呼吸道上皮,诱发呼吸道过敏甚至哮喘发作。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肝脏负担过重等体内“解毒能力”下降者,更应远离这类产品。肝脏是人体代谢有害物的核心器官,而部分研究指出,长期接触对二氯苯,可能干扰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加重代谢压力,甚至诱发轻度肝损伤。
你可能不知道,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萘类樟脑丸已经被明确禁止销售。而我国虽未全面禁用,但疾控中心、环保部门已多次发出提示,建议家庭尽量选择更安全的替代品,如天然香樟木块、活性炭包、芳香干花等。
抗菌防虫的目的可以达到,但方式必须安全。比如香樟木块,天然挥发成分可驱虫但无毒;活性炭包吸附异味、调湿效果好;干花加几滴精油,既香气宜人又无毒副作用。这些做法,既环保又健康,是更现代的家庭选择。
如果你家里还囤着樟脑丸,尤其是开封超过一年的,建议立即处理。切勿“舍不得扔”或“继续用完”,因为在密闭空间中放置时间越久,有害气体浓度越高,风险也就越大。
处理时应戴好手套,通风良好再操作,勿与食物直接接触,避免二次污染。处理后的衣柜也应敞开通风一段时间,以降低残留气体浓度。这一操作虽简单,但能有效减少潜在健康风险。
真正的健康,不只在医院里。它藏在每一件生活小事中,藏在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小小的樟脑丸。也许你没闻到什么异味,但身体可能早已在悄悄提醒你——咽喉不适、头晕、睡眠浅,或许不是空调的错,而是那颗“防虫”的球。
现代家庭,不缺科技,也不缺选择。我们需要的,是甄别的能力,是对健康的底线要有敬畏。当你开始认真看待每一件小事,健康就已经向你靠近了一步。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对二氯苯健康风险评估报告[R].2023.
[2]国家癌症中心.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2023年最新版)[R].2023.
[3]张小媛,李志伟.萘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6):721-724.
你家里还留着这些“老物件”吗?曾经以为它是卫生好帮手,现在才知道是健康隐患。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家中有哪些“被忽略的危险品”,也别忘了点赞、转发,把这份健康提醒带给更多人。关注我们,继续发现生活中的“小健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