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劝退一梯一户的房子?过来人:缺点太多,受不了
发布时间:2025-08-08 09:23 浏览量:2
收房那天,我站在专属电梯间里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190 平的大平层,电梯刷卡才能到自家楼层,电梯门外那片 3 平米的空间,被我摆上了绿植和鞋柜。评论区全是羡慕的话:“这才是豪宅该有的样子”“再也不用等电梯了”。
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三年后的今天,我会对着中介叹气:“只要价格合适,赶紧出手吧,这房子住得太糟心了。”
那些让人上头的 “优点”,藏着不省心的坑。
当初选房时,一梯一户的卖点戳中了我所有的期待。
销售指着户型图上的电梯间说:“您看,这片空间都是您家独用的,相当于多了个入户花园。” 我确实心动了 —— 以前住老小区,电梯里总堆着别人的杂物,早高峰挤电梯像打仗,一梯一户听起来就是 “品质生活” 的代名词。
入住头半年,我确实享受过它的好。
早上送孩子上学,不用等电梯,按了按钮就来;晚上加班回家,刷卡进电梯,全程没碰到过陌生人,安全感拉满。有次朋友来做客,站在电梯间里惊叹:“你们家连门口都这么宽敞,太舒服了!”
可舒服的代价,是无休止的打扫。
电梯间虽然算 “专属”,但物业是不负责清洁的。有次下暴雨,雨水顺着电梯缝灌进来,门口的地垫吸饱了水,半天没干。更麻烦的是灰尘,三天不擦,鞋柜上就积一层灰。有回我出差一周,回来发现电梯间的窗台上落了鸟粪,清理时差点吐出来。
后来我才知道,所谓的 “专属空间”,其实是把公共区域的维护责任,悄咪咪转嫁给了业主。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痛,你要知道。
真正让我崩溃的,是电梯坏的那天。
去年夏天,小区突然停电,等恢复供电后,我家的电梯怎么也启动不了。物业说配件得从外地调,至少要修三天。我家住 18 楼,那天我抱着刚买的菜,爬楼梯爬到腿肚子转筋,到家时菜都捂蔫了。
更糟的是孩子发烧那晚。凌晨两点,孩子突然烧到 39 度,我和老公轮流背他下楼,平时觉得宽敞的楼梯间,那晚却显得格外漫长。等拦到出租车时,两人的后背都被汗浸透了。
这才明白,一梯一户最大的隐患是 “没有 Plan B”。
一梯一户,一旦电梯故障,高层住户就只能靠两条腿。我后来特意查了物业记录,这栋楼的电梯每年至少要坏两三次,每次维修少则一天,多则一周。
户型上的缺陷也慢慢暴露出来。
为了实现一梯一户,开发商把电梯井设计在了房子中间,导致主卧和客厅之间多了道承重墙。我家的沙发只能贴着墙放,怎么摆都显得拥挤。更麻烦的是次卧,窗户正对着电梯机房,夜深人静时,能听到电梯运行的嗡嗡声。
有次我请做装修的朋友来家里吃饭,他绕着房子走了一圈说:“一梯一户的户型很难做通透,你看你们家,北边的房间采光差,就是因为电梯井挡了光线。”
那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同小区的两梯两户户型,明明面积小了 20 平,却显得更敞亮 —— 为了 “一梯一户” 的噱头,房子的实用性被牺牲了。
想卖掉?没那么容易。
今年年初,我决定换房,可挂牌三个月,来看房的人不少,真正愿意出价的却没几个。
有对年轻夫妻挺喜欢房子的格局,可一听是一梯一户,男方立刻摇头:“万一电梯坏了,我们爬不动 18 楼啊。”
更让我无奈的是税费。
这套房子买时总价高,加上是 144 平以上的 “非普通住宅”,增值税、个税加起来比同小区的两梯两户多了近 10 万。有个买家本来都要签合同了,算完税费后突然变卦:“这税费都够买个车位了。”
中介跟我交底:“一梯一户的房子,受众面太窄了。年轻人嫌税费高,有老人的家庭怕爬楼梯,刚需客户又觉得面积太大。”
我这才明白,当初以为的 “稀缺性”,其实是 “流通性差” 的另一种说法。
住得越久越明白,房子终究要回归实用。
一时的心动,远不如长久的舒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