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女教授凌晨点外卖,外卖小哥送到后给她发语音:别出门拿外卖
发布时间:2025-08-04 17:48 浏览量:1
别出门拿外卖。”
凌晨一点,武汉老小区六楼,一名女教师刚准备开门拿外卖,却收到送餐小哥发来的这条冷冰冰微信。
她的手僵在门把手上,门外静得可怕,楼道灯坏了,猫眼里一片模糊。
她没想到,一场谋害,已经悄无声息地逼近她的生活。
也没想到,这条简短的信息,竟成了她“活下来”的分水岭。
几个小时后,民警在监控中看见了门口那个黑影,林知秋则看清了他那张脸——
她颤抖着喊出一句:“怎……怎么会是他?!”
01
凌晨一点三十五分,武汉大学老教师公寓的六楼,林知秋还坐在昏黄灯光下整理着明天的教学材料。
屋子不大,书桌占了半面墙,旁边堆满了她自己翻阅的专业书籍和学生论文。
笔记本屏幕上正打开着一份课件,她不时抿一口温水,再挪动一下鼠标,眉心始终紧锁着。
再过不到八小时,她就要站上讲台讲一节通识课,而现在,她的胃却因过度紧张和空腹开始不安地抽动。
她望了眼厨房,冰箱里只剩一瓶没开封的纯牛奶和两颗变蔫的番茄,微波炉里早饭剩下的米饭已经结了块。
犹豫了几秒,她还是打开手机,点开外卖App。
“来一份热汤面吧,最好不要太咸。”
她在备注栏里简单写下要求,又习惯性地选择了“不接触配送请放门口”。独居多年的她早已养成这种习惯。
下单时间是1:39,预计送达时间为1:55。
林知秋靠在椅背上,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颈,房间静得只能听见墙角挂钟的滴答声和窗外偶尔吹来的风声。
这个老小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六层砖混结构,无电梯、没有物业,楼道里的灯坏了整整一个月,至今没人来修。
住户也大多搬走了,剩下的多是老年人或出租户。她之所以租在这里,是因为这里离武大主校区只有两站公交,方便又便宜。
可也正因如此,楼道每晚都像一条幽深的走廊,暗到伸手不见五指,回声能听出人心跳。
她望了眼手机,配送进度正在跳动:骑手已取餐。
林知秋本以为自己还能再熬一会儿,但肚子咕咕作响,已经容不得她继续等下去。她站起身,去厨房倒了杯温水,刚喝了一口,手机便震了一下。
她低头一看,屏幕显示:外卖已送达。
“这么快?”她皱了皱眉,有些诧异,离预计送达还有三四分钟。
她随手把水杯放下,走向门口,拖鞋踩在木地板上的声音在安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
门是双道的,内层木门、外层铁栅栏,她习惯性地从猫眼往外看,却发现门外空空荡荡,连楼梯间的回光都没有,只一团黑雾沉沉地压着。
她正犹豫是否开门,一声“叮”的提示音再次响起。
这一次,是一条微信。
【陌生人备注:美团外卖】
“别出门拿外卖。”
林知秋仿佛被一盆冷水从头泼下,手指一下僵在门把手上。
她死死盯着那条微信,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可置信。
是外卖小哥发的?
她迅速点进聊天框,确认备注信息确为美团系统推送的骑手联系方式,前后还有几句送餐前的自动问候语:“你好,您的餐正在配送中,请耐心等待。”
可这句“别出门拿外卖”,是系统绝不会发的。
她屏住呼吸,整个身子贴在门后,试图从猫眼再看清楚楼道。
然而,楼道依旧黑得可怕。灯还没修,甚至连紧急照明都像断了电。远处似有一道模糊的人影在楼梯转角的位置闪了一下,像是有人在试图移动、却又不敢靠近。
她猛地一退,心跳剧烈地撞击着胸腔,右手下意识去拉门锁,又在下一秒僵住。
别出门。
外卖小哥为什么发这条消息?
他看到什么了?还是发生了什么她不知道的事?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颤抖着回复一条:“外面有危险吗?”
那头再无回应。
她又拨通了配送联系号码,一阵机械提示音后,对方竟直接挂断了。
林知秋的喉咙像被卡住,她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恐慌,迅速将客厅的椅子搬到门口,将门死死抵住,又把玄关边的鞋柜也推了过去。
然后,她关了客厅灯,整个屋子顿时陷入一片昏暗,只剩台灯下的课件还亮着孤零零的白光。
她躲在沙发后头,手里握着厨房那把钝刀,手机被她按在手心里,屏幕一暗一亮,每一秒都变得漫长如年。
楼道那边仍不时传来模糊的声音,像是鞋子蹭地的摩擦,又像是某人故意压低呼吸的喘息声。
她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危险,可能已经近在咫尺。
02
林知秋坐在沙发与玄关之间,手握菜刀,神经紧绷得像钢丝。
客厅的灯早已关掉,只有书桌上那盏节能台灯还亮着昏黄的光,映出她惨白的脸和额角渗出的细汗。
她的手机握在手心里,屏幕一亮一暗,却始终没有再跳出任何新消息。
她想再次确认门外的动静。
她蹑手蹑脚挪到门边,贴着门板屏住呼吸,小心地凑近猫眼。
透过那枚老旧变形的圆镜,她所能看到的,仅是一段漆黑的走廊和一段隐约的栏杆,模糊得仿佛被雾遮住了似的。
可她的耳朵却捕捉到了什么
那是一种极轻的“擦擦”声,像鞋底摩擦水泥地,又像某人小心翼翼地拖步移动。
那声音若有若无,在夜的死寂里反倒显得格外清晰,像有人正刻意压低脚步,站在她看不见的地方。
林知秋脊背一僵,几乎不敢再呼吸。
她迅速后退一步,将门栓上第二道反锁,随即拨通了外卖小哥的电话。
嘟……嘟……
她眼神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指节已经因为紧张泛白。
第三声响起后,电话被挂断。
她几乎可以确定是对方主动掐断的,不是信号问题,也不是线路断线。
为什么不接?他看到了什么?还是,他自己出了事?
林知秋没法思考这些问题,她的脑海一片混乱,满是各种可能性:偷窥、尾随、歹徒……甚至连午夜灵异故事里的桥段都闪过脑海。
她拽紧了手里的刀,迅速行动起来。
先是将鞋柜横过来顶住大门,再把书桌推了半截过来虽然重量压得她气喘吁吁,但她依旧咬牙完成了。
客厅变成了临时的防线。
她坐在墙角,双腿发软。手机尝试拨打110,但信号始终断断续续,最多接通两秒就“嘟”的一声结束。她又尝试发信息求助,微信消息始终停在一个灰色的“未送达”。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不再有风,天边也未见丝毫光亮。整个屋子像一口封闭的井,而她,就像被困在井底的人,等待着谁将井口打开。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那一夜的。
偶尔她会迷糊一下,又立刻被一点响动惊醒,直到头皮发麻、眼圈泛青。
终于,在她第七次睁开眼时,听到了熟悉的楼下防盗门“哐”的一声。
随后,是清晨老邻居下楼晨练的拖鞋声、咳嗽声、关门声。
世界仿佛突然恢复了它该有的烟火气。
林知秋握着刀的手这才稍稍松开,手指因长时间僵硬几乎失去知觉。
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出去确认一下情况。
她先从猫眼查看楼道依旧空无一人。她慢慢打开门,先解掉两道锁,再用脚小心地把鞋柜推开一条缝。
开门那一刻,她下意识屏住呼吸。
门外果然没有人,但左手边的电表箱下方,有一个被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餐盒,靠墙一侧还压着一张废纸板,像是为了遮住它。
她迟疑片刻,走过去将外卖袋提了起来。
就是她点的那份汤面,甚至包装袋还透着淡淡的热气。但她的注意力却被一个细节牢牢吸住了
外卖袋的封口贴纸,明显被掀开又重新贴回去。
粘合处略微偏了半寸,贴纸上还有几道皱痕,边缘处则粘着几缕尘灰和……
她低头看了看,发现其中贴纸边角黏着一根细细的汗毛浅色的,带着一点弯曲,长度不超过两厘米,根部依稀可见毛囊组织。
林知秋心里“咯噔”一下。
她不敢多想,赶紧将外卖原封不动地放进厨房垃圾袋里,然后将垃圾口打结封住。
那个毛发的存在像一把细细的锥子,狠狠扎进了她的神经。
她的第六感告诉她,这不仅仅是一个“藏餐袋”的行为,更像是有人试图接近她、窥视她……甚至,留下一点什么。
但整栋楼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楼下有晨练的音乐声,有清洁工拖地的水声,邻居也有说有笑的寒暄。
这一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她知道,那一晚,有什么东西是真真切切地,在门外停留过的。
她坐在书桌前,重新打开电脑,可无论她怎么试图重新投入教学工作,眼前的文字都变得模糊不清。
那条微信还留在聊天框里,静静躺着,像一条没有回音的警告:
“别出门拿外卖。”
那根粘在封口贴纸上的汗毛,像一只无声的眼睛,在提醒她:事情远没有结束。
03
清晨六点半,武汉的天空还没完全亮透。
林知秋站在厨房门口,手握手机,迟迟没有拨出那个号码。
她昨晚试过报警,但信号不通。
现在天亮了,楼道恢复了秩序,一切好像又正常了,可她心里的那根弦却没有放松,反而越绷越紧。
她低头看着那袋仍被打结封住的外卖袋,贴纸上那根肉眼可见的浅色汗毛在晨光下显得格外扎眼,像一根没有声音的尖针。
那一瞬间,林知秋不再犹豫。
她拨通了110。
电话接通后,她尽量让自己语气冷静,却仍不由自主地哽了一下:“您好,我这边可能发生了……有人深夜在我家门口蹲守的情况。我想报警。”
对方听了记录地址,语气很快转为认真:“我们会派人过去,请您不要擅自外出,也不要触碰任何可疑物品。”
林知秋一边答应,一边走回玄关,小心地把鞋柜和书桌重新移开,为警方开门留通道。
大约二十分钟后,一辆警车停在小区门口,两名民警带着手电与记录设备上了六楼。
她打开门时,整个人还微微发着抖。
“昨晚几点钟点的外卖?”年长一点的民警问。
“凌晨一点三十几,我下单的时候写了无接触配送,送来时却收到骑手的消息,说‘别出门拿外卖’。我吓得一晚上没敢开门,早上才发现餐被塞在电表箱后。”林知秋把手机打开,短信截图、订单时间一一展示。
年轻警员皱起眉:“你说他让你别出门,然后你就听话没出去?可你怎么确定不是恶作剧?”
“我不知道。”她摇头,脸色发白,“但我听见门外有动静,很轻,像有人在蹭地走动。然后我发现外卖袋的贴纸被揭开又重新粘合,边角还粘着这东西”
她小心地指了指那袋封好的餐盒,透明塑料封口贴纸一角,赫然粘着那根汗毛。
两名民警对视一眼,很快戴上手套,将餐袋放入证物袋中。
大女教授凌晨点外卖,外卖小哥送到后给她发语音:别出门拿外卖
订阅专属
社会案件·现代·探案
法眼微观
本故事13分钟读完18.5万人在看
关注
“别出门拿外卖。”
凌晨一点,武汉老小区六楼,一名女教师刚准备开门拿外卖,却收到送餐小哥发来的这条冷冰冰微信。
她的手僵在门把手上,门外静得可怕,楼道灯坏了,猫眼里一片模糊。
她没想到,一场谋害,已经悄无声息地逼近她的生活。
也没想到,这条简短的信息,竟成了她“活下来”的分水岭。
几个小时后,民警在监控中看见了门口那个黑影,林知秋则看清了他那张脸——
她颤抖着喊出一句:“怎……怎么会是他?!”
01
凌晨一点三十五分,武汉大学老教师公寓的六楼,林知秋还坐在昏黄灯光下整理着明天的教学材料。
屋子不大,书桌占了半面墙,旁边堆满了她自己翻阅的专业书籍和学生论文。
笔记本屏幕上正打开着一份课件,她不时抿一口温水,再挪动一下鼠标,眉心始终紧锁着。
再过不到八小时,她就要站上讲台讲一节通识课,而现在,她的胃却因过度紧张和空腹开始不安地抽动。
她望了眼厨房,冰箱里只剩一瓶没开封的纯牛奶和两颗变蔫的番茄,微波炉里早饭剩下的米饭已经结了块。
犹豫了几秒,她还是打开手机,点开外卖App。
“来一份热汤面吧,最好不要太咸。”
她在备注栏里简单写下要求,又习惯性地选择了“不接触配送请放门口”。独居多年的她早已养成这种习惯。
下单时间是1:39,预计送达时间为1:55。
林知秋靠在椅背上,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颈,房间静得只能听见墙角挂钟的滴答声和窗外偶尔吹来的风声。
这个老小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六层砖混结构,无电梯、没有物业,楼道里的灯坏了整整一个月,至今没人来修。
住户也大多搬走了,剩下的多是老年人或出租户。她之所以租在这里,是因为这里离武大主校区只有两站公交,方便又便宜。
可也正因如此,楼道每晚都像一条幽深的走廊,暗到伸手不见五指,回声能听出人心跳。
她望了眼手机,配送进度正在跳动:骑手已取餐。
林知秋本以为自己还能再熬一会儿,但肚子咕咕作响,已经容不得她继续等下去。她站起身,去厨房倒了杯温水,刚喝了一口,手机便震了一下。
她低头一看,屏幕显示:外卖已送达。
“这么快?”她皱了皱眉,有些诧异,离预计送达还有三四分钟。
她随手把水杯放下,走向门口,拖鞋踩在木地板上的声音在安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
门是双道的,内层木门、外层铁栅栏,她习惯性地从猫眼往外看,却发现门外空空荡荡,连楼梯间的回光都没有,只一团黑雾沉沉地压着。
她正犹豫是否开门,一声“叮”的提示音再次响起。
这一次,是一条微信。
【陌生人备注:美团外卖】
“别出门拿外卖。”
林知秋仿佛被一盆冷水从头泼下,手指一下僵在门把手上。
她死死盯着那条微信,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可置信。
是外卖小哥发的?
她迅速点进聊天框,确认备注信息确为美团系统推送的骑手联系方式,前后还有几句送餐前的自动问候语:“你好,您的餐正在配送中,请耐心等待。”
可这句“别出门拿外卖”,是系统绝不会发的。
她屏住呼吸,整个身子贴在门后,试图从猫眼再看清楚楼道。
然而,楼道依旧黑得可怕。灯还没修,甚至连紧急照明都像断了电。远处似有一道模糊的人影在楼梯转角的位置闪了一下,像是有人在试图移动、却又不敢靠近。
她猛地一退,心跳剧烈地撞击着胸腔,右手下意识去拉门锁,又在下一秒僵住。
别出门。
外卖小哥为什么发这条消息?
他看到什么了?还是发生了什么她不知道的事?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颤抖着回复一条:“外面有危险吗?”
那头再无回应。
她又拨通了配送联系号码,一阵机械提示音后,对方竟直接挂断了。
林知秋的喉咙像被卡住,她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恐慌,迅速将客厅的椅子搬到门口,将门死死抵住,又把玄关边的鞋柜也推了过去。
然后,她关了客厅灯,整个屋子顿时陷入一片昏暗,只剩台灯下的课件还亮着孤零零的白光。
她躲在沙发后头,手里握着厨房那把钝刀,手机被她按在手心里,屏幕一暗一亮,每一秒都变得漫长如年。
楼道那边仍不时传来模糊的声音,像是鞋子蹭地的摩擦,又像是某人故意压低呼吸的喘息声。
她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危险,可能已经近在咫尺。
02
林知秋坐在沙发与玄关之间,手握菜刀,神经紧绷得像钢丝。
客厅的灯早已关掉,只有书桌上那盏节能台灯还亮着昏黄的光,映出她惨白的脸和额角渗出的细汗。
她的手机握在手心里,屏幕一亮一暗,却始终没有再跳出任何新消息。
她想再次确认门外的动静。
她蹑手蹑脚挪到门边,贴着门板屏住呼吸,小心地凑近猫眼。
透过那枚老旧变形的圆镜,她所能看到的,仅是一段漆黑的走廊和一段隐约的栏杆,模糊得仿佛被雾遮住了似的。
可她的耳朵却捕捉到了什么
那是一种极轻的“擦擦”声,像鞋底摩擦水泥地,又像某人小心翼翼地拖步移动。
那声音若有若无,在夜的死寂里反倒显得格外清晰,像有人正刻意压低脚步,站在她看不见的地方。
林知秋脊背一僵,几乎不敢再呼吸。
她迅速后退一步,将门栓上第二道反锁,随即拨通了外卖小哥的电话。
嘟……嘟……
她眼神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指节已经因为紧张泛白。
第三声响起后,电话被挂断。
她几乎可以确定是对方主动掐断的,不是信号问题,也不是线路断线。
为什么不接?他看到了什么?还是,他自己出了事?
林知秋没法思考这些问题,她的脑海一片混乱,满是各种可能性:偷窥、尾随、歹徒……甚至连午夜灵异故事里的桥段都闪过脑海。
她拽紧了手里的刀,迅速行动起来。
先是将鞋柜横过来顶住大门,再把书桌推了半截过来虽然重量压得她气喘吁吁,但她依旧咬牙完成了。
客厅变成了临时的防线。
她坐在墙角,双腿发软。手机尝试拨打110,但信号始终断断续续,最多接通两秒就“嘟”的一声结束。她又尝试发信息求助,微信消息始终停在一个灰色的“未送达”。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不再有风,天边也未见丝毫光亮。整个屋子像一口封闭的井,而她,就像被困在井底的人,等待着谁将井口打开。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那一夜的。
偶尔她会迷糊一下,又立刻被一点响动惊醒,直到头皮发麻、眼圈泛青。
终于,在她第七次睁开眼时,听到了熟悉的楼下防盗门“哐”的一声。
随后,是清晨老邻居下楼晨练的拖鞋声、咳嗽声、关门声。
世界仿佛突然恢复了它该有的烟火气。
林知秋握着刀的手这才稍稍松开,手指因长时间僵硬几乎失去知觉。
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出去确认一下情况。
她先从猫眼查看楼道依旧空无一人。她慢慢打开门,先解掉两道锁,再用脚小心地把鞋柜推开一条缝。
开门那一刻,她下意识屏住呼吸。
门外果然没有人,但左手边的电表箱下方,有一个被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餐盒,靠墙一侧还压着一张废纸板,像是为了遮住它。
她迟疑片刻,走过去将外卖袋提了起来。
就是她点的那份汤面,甚至包装袋还透着淡淡的热气。但她的注意力却被一个细节牢牢吸住了
外卖袋的封口贴纸,明显被掀开又重新贴回去。
粘合处略微偏了半寸,贴纸上还有几道皱痕,边缘处则粘着几缕尘灰和……
她低头看了看,发现其中贴纸边角黏着一根细细的汗毛浅色的,带着一点弯曲,长度不超过两厘米,根部依稀可见毛囊组织。
林知秋心里“咯噔”一下。
她不敢多想,赶紧将外卖原封不动地放进厨房垃圾袋里,然后将垃圾口打结封住。
那个毛发的存在像一把细细的锥子,狠狠扎进了她的神经。
她的第六感告诉她,这不仅仅是一个“藏餐袋”的行为,更像是有人试图接近她、窥视她……甚至,留下一点什么。
但整栋楼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楼下有晨练的音乐声,有清洁工拖地的水声,邻居也有说有笑的寒暄。
这一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她知道,那一晚,有什么东西是真真切切地,在门外停留过的。
她坐在书桌前,重新打开电脑,可无论她怎么试图重新投入教学工作,眼前的文字都变得模糊不清。
那条微信还留在聊天框里,静静躺着,像一条没有回音的警告:
“别出门拿外卖。”
那根粘在封口贴纸上的汗毛,像一只无声的眼睛,在提醒她:事情远没有结束。
03
清晨六点半,武汉的天空还没完全亮透。
林知秋站在厨房门口,手握手机,迟迟没有拨出那个号码。
她昨晚试过报警,但信号不通。
现在天亮了,楼道恢复了秩序,一切好像又正常了,可她心里的那根弦却没有放松,反而越绷越紧。
她低头看着那袋仍被打结封住的外卖袋,贴纸上那根肉眼可见的浅色汗毛在晨光下显得格外扎眼,像一根没有声音的尖针。
那一瞬间,林知秋不再犹豫。
她拨通了110。
电话接通后,她尽量让自己语气冷静,却仍不由自主地哽了一下:“您好,我这边可能发生了……有人深夜在我家门口蹲守的情况。我想报警。”
对方听了记录地址,语气很快转为认真:“我们会派人过去,请您不要擅自外出,也不要触碰任何可疑物品。”
林知秋一边答应,一边走回玄关,小心地把鞋柜和书桌重新移开,为警方开门留通道。
大约二十分钟后,一辆警车停在小区门口,两名民警带着手电与记录设备上了六楼。
她打开门时,整个人还微微发着抖。
“昨晚几点钟点的外卖?”年长一点的民警问。
“凌晨一点三十几,我下单的时候写了无接触配送,送来时却收到骑手的消息,说‘别出门拿外卖’。我吓得一晚上没敢开门,早上才发现餐被塞在电表箱后。”林知秋把手机打开,短信截图、订单时间一一展示。
年轻警员皱起眉:“你说他让你别出门,然后你就听话没出去?可你怎么确定不是恶作剧?”
“我不知道。”她摇头,脸色发白,“但我听见门外有动静,很轻,像有人在蹭地走动。然后我发现外卖袋的贴纸被揭开又重新粘合,边角还粘着这东西”
她小心地指了指那袋封好的餐盒,透明塑料封口贴纸一角,赫然粘着那根汗毛。
两名民警对视一眼,很快戴上手套,将餐袋放入证物袋中。
“我们会带回去做痕检。你确定这毛发不是你自己的?”
林知秋点头:“不是,我头发是黑直的,那是浅色卷曲的。长度也不像女性的头发,更像……汗毛。”
年长民警点了点头,语气也开始正式:“我们会调取你这一层的监控,最近有没有可疑人员出现。你先别离开住所,近期也避免晚上独自开门。”
“我会的。”
两人走后,她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汗如雨下。
但她不知道的是,就在民警下楼时,隔壁家正有个邻居从门缝探头看他们。
七楼张阿姨这时正好下楼倒垃圾,撞见警察从林知秋家出来,皱眉问:“怎么了?出啥事了?”
“例行调查,有人反映昨晚可能有可疑人员出现在楼道,我们要调取一下监控。”民警简短回答。
张阿姨一听,顿时翻了个白眼,语气不善地低声嘀咕:“这栋楼几十年了,哪来的外人?肯定又是她神经过敏。”
“谁?”年轻警员问。
“还能是谁?六楼那个女老师呗,一个人住,动不动就说什么有人盯她、晚上楼道有声音。这年头人敏感得很,风吹草动就当是跟踪犯。”
张阿姨说完,拍了拍塑料袋头也不回地下了楼。
民警没有多言,只是在工作记录本上悄悄写了一笔。
与此同时,楼下院子里已经聚起几个早锻炼的大爷大妈,有人小声议论:“听说六楼那个女教师报了警,说有可疑人,闹挺大。”
“真的假的?她不是挺斯文的吗?”
“我听张阿姨说,她天天神神叨叨的,一个人住得久,精神都紧张。”
林知秋在楼上没听见这些议论,她正坐在窗边给系里请假,理由是“身体不适”。她太累了,一晚上没睡,眼圈青黑,思绪却还在翻滚。
她不是多疑,也不是脆弱。只是从那个“别出门”的消息开始,她就知道,这不是幻觉。
她知道昨晚的那个“黑暗”,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在这个楼道、这个小区里,她似乎成了那个“不合群的人”。
她报了警,交了证据,讲得有理有据,却换来邻居的冷眼和敷衍。
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独居女性在危险中最孤立无援的,不只是没有人保护,而是没有人相信。
可她不打算沉默。
她要等真相被揭开的那一天。
她要知道,那个发来警告的外卖员到底看见了什么,那封包装上为什么会有别人毛发,又是谁在夜色中,蹲在她门前,等着她开门。
04
林知秋以为,自己已经在反复思考和假设中,把所有可能的场景演练了无数遍;
可真正站在派出所监控室里,看着那块闪着荧光的屏幕时,她才发现自己的手,竟然微微发抖。
她喉头发紧,心跳沉重,眼前仿佛笼上一层薄雾。
她身侧坐着两位民警,一位年纪偏长,表情沉着;另一位是年轻的刑侦队员,正在对技术员低声交代着什么。
桌上放着她提供的证物袋:外卖包装袋已被妥善封存,贴纸的边缘被标注了红点,那根细长、几乎透明的汗毛被夹在透明密封片中,静静躺着,像一根毫不起眼的线,却似乎牵动着某种真相的方向。
“时间点锁定在凌晨1:53到2:00之间,”技术员低声说,“调到六楼走廊位点。”
监控文件被点开,画面顿时泛起灰绿的色调。摄像头安装在六楼楼道拐角上,夜视画面虽略显模糊,却能勾勒出清晰的结构。
走廊狭窄,墙皮斑驳,灯光昏暗,甚至能看到地面某些水渍反光处的斑点。就在林知秋家防盗门右侧的墙根,一道人影悄然浮现。
“暂停。”年轻警员皱眉,指了下屏幕。
时间码定格在:01:53:08。
画面中,一个穿着深色连帽卫衣的男子正悄悄蹲在门边,头埋得极低,身子蜷缩,整个面部藏在阴影之下。
他并非只是站在那,而是整个人贴靠着墙角,仿佛生怕被人察觉,又像是正在屏息聆听屋内动静。帽檐压得极低,遮住了眉眼,只露出下巴和微动的鼻翼。
“他在等,”年长民警轻声说,语气里多了几分凝重,“在蹲守。”
画面继续推进。
五分钟时间里,他几乎没有移动,只有偶尔轻轻挪动脚尖调整角度。那种长时间的静止,在死寂楼道中更显诡异,仿佛整个人已经与黑暗融为一体。
林知秋的手心已被汗水浸湿,她下意识将双手交握,却发现指甲早已深陷掌心。
01:56:04,男子忽然像被什么惊动了似的,猛地抬起头,看向楼梯口方向。
下一秒,他动作极快地起身,缩入防盗门左侧的转角死角,那是摄像头无法完全覆盖的阴影区域。
不到十秒,一道明黄色身影出现在画面中是那位外卖小哥。
他肩上斜挂着配送袋,脚步本很轻快,却在刚踏上六楼时突然顿住。他似乎察觉到了什么。
他轻轻皱起眉头,站在楼梯口,眼神向楼道里投去,脚步迟疑。他没有贸然上前,而是低头从腰包中取出餐袋,犹豫片刻后,竟用手指小心撕开贴纸封口,像是在有意为之。
他这是在……”林知秋轻声呢喃。
“留痕。”年长民警点了点头,神情凝重。
外卖小哥将贴纸重新封合,在边缘多按了几下,然后低头朝走廊两端扫了一眼,最终将那袋餐轻轻放在门前的地砖上,起身转身离开。
他的身影在灰绿色的画面里渐行渐远。
画面又陷入几秒的静止。
几分钟后,阴影中的男子终于再度现身。
他探头张望,确认无人后,迅速走向林知秋的门口。他弯下腰,小心拾起餐袋,神情警惕而急促。
他的两根手指拇指与食指正好按在了封口贴纸的两端。指腹接触纸面的那一瞬,他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察觉了什么,又不确定。
他没有拆封。
他望了一眼楼梯口,又低头看看手中外卖袋,然后拎着它绕过摄像头的死角,走向电表箱方向,将餐袋塞进缝隙处,再次隐入黑暗。
“暂停。”年长警员语气一紧。
技术员立刻点击暂停键。
年轻警员走到屏幕前,按下键盘快捷键,“我们把他侧脸放大。”
画面切换、拉近,定格在男子将袋子塞进电表箱的瞬间。
灰绿色的夜视像素里,那张略显消瘦、带着阴影的侧脸逐渐浮现一只眼睛轮廓清晰,眉毛浓密而低垂,下颌有一道浅浅的疤痕。
林知秋的目光顿时定住了。
她像是被某种巨力击中,整个人僵在座位上,眼神凝固,脸色一点点褪去血色。
“怎么了?”年轻民警察觉她异常。
林知秋的嘴唇微微颤抖,瞳孔骤然放大,她缓缓抬手指向屏幕。
声音几不可闻,带着几分不可置信与压抑的恐惧:
“怎……怎么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