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客厅化」有多香?这个三口之家的设计,藏着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2025-07-30 01:57  浏览量:1

近几年,「去客厅化」设计越来越火。

究其原因,无非是生活方式变了:电子设备占据了更多时间,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亲友串门变少,过年聚会也多在餐厅,传统客厅的「沙发 + 茶几 + 电视」老三样,渐渐显得多余。

所谓「去客厅化」,说到底是跳出固定模式,让客厅跟着家人的需求走。就像今天要分享的这个三口之家 —— 他们把客厅变成了集阅读、办公、学习、休闲于一体的「家庭核心区」,不仅利用率翻倍,家人间的互动也变多了。

一起看看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吧~

玄关:光影与收纳的温柔碰撞

入户处做了独立玄关,和餐厅之间用长虹玻璃隔断,既保证了隐私,又不会挡住光线。

最让人惊喜的是玄关侧面的落地窗:窗外是小区绿化,没有高层建筑遮挡,视野开阔得像一幅流动的画。屋主装了质感轻盈的百叶帘,光线透过叶片洒进来,光影在地面、墙面慢慢移动,成了家里最灵动的装饰。

墙面刷了莫兰迪绿色乳胶漆,和胡桃木色的入户门搭配,透着淡淡的复古感,温柔又不张扬。

进门右手边是「挂衣杆 + 换鞋凳」组合,出门换鞋、回家挂包都顺手;正对面是顶天立地的收纳柜,浅木色柜体配白色柜门,黑色长拉手点缀其中,简约又高级。柜子从左到右规划了挂衣区、鞋柜、杂物区,每一寸空间都用得恰到好处。

客厅:没有电视的「家庭互动中心」

客厅走了简约风,墙面用白色和莫兰迪灰色乳胶漆拼色,搭配无主灯设计,清爽又有层次感。

最关键的改造,是把传统电视背景墙换成了「书桌 + 书柜」组合:3 米多长的大书桌,两侧下方藏着储物柜,桌面足够 2-3 人同时使用;旁边的开放式书柜深约 30 公分,塞满了几百本书,成了家里的「知识角」。

屋主夫妻爱读书,也常陪孩子在这里看书 —— 一人一本好书,偶尔抬头交流几句,安静又温馨。就像女主人说的:「放下手机后才发现,生活里藏着很多没留意过的惊喜。」

沙发区没有按常规摆法,而是用长沙发、懒人沙发和休闲椅围出了一个圈,拉近了家人之间的距离。黑色长沙发正对着落地窗,吊顶里藏了投影幕布,周五周六的晚上,一家人会窝在这里看电影,孩子还会写下观后感,慢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餐厅:小空间里的「多功能魔法」

餐厅连接着玄关、厨房和客厅,面积不算大,却被屋主「榨干」了每一寸潜力 —— 一体式的「卡座 + 餐边柜」设计,让有限空间发挥出了最大价值。

卡座和餐桌同宽,铺了三个软垫,坐上去软软糯糯的;下方是掀盖式储物空间,杂七杂八的生活物品都能塞进去。餐边柜高约 1.2 米,一半是开放式柜格,一半是抽屉,柜面还能当临时吧台用。墙面上装了个小巧的吊柜,收纳餐具的同时,也成了餐厅的装饰亮点。

厨房:开放布局里的烟火气

厨房的配色清新又实用:浅木色橱柜配白色墙砖,灰色台面耐脏好打理,六边形地砖悄悄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

洗手台被安排在靠窗的位置,洗菜时抬头就能看到窗外的绿;侧面的烟道被巧妙包裹起来,还做了壁龛柜格,用来收纳抹布、洗洁精等小物件,拿取方便又不占地方。

为了让厨房更通透,屋主拆掉了入口处的多余墙体,做成开放式布局,还加了个 1 米长的吧台。吧台不仅从视觉上划分了厨房和餐厅,功能也很灵活:屋主常在这里吃早餐、夜宵,饭后还能坐下来读会儿书。墙面上装了可移动式壁灯,晚上看书时打开,柔和的光线刚好照亮桌面。

主卧:藏着细节的「放松角落」

主卧背景墙刷了和玄关同色的莫兰迪绿,温润的色调让人不自觉放松下来,据说还有保护视力的作用。

没有装主灯,而是在床头上方装了两盏对称的壁灯,床尾挂了一盏北欧风吊灯,光线柔和不刺眼,晚上起夜也不会晃到眼睛。

衣柜做在床的右侧,用了木质移门,推拉时不会占用走道空间,小户型可以参考这个设计。

最贴心的是衣帽间 —— 由部分走廊和主卫面积改造而成,刚好作为衣柜的补充,用来收纳应季衣物。早上在主卫洗漱完,转身就能进衣帽间换衣服,动线顺畅得像为屋主量身定做。

值得借鉴的 3 个设计巧思

配色减法:以白色、浅木色为基础,用莫兰迪绿、浅灰等低饱和度色彩点缀,既有层次感又不杂乱,整个家看起来特别清爽。

空间「挤」功能:餐厅卡座、厨房吧台、卧室衣帽间,都是在有限空间里「挤」出来的功能,小户型想提升利用率,不妨试试这种思路。

功能跟着需求走:客厅去掉电视,换成书桌和书柜;沙发围合布局,方便家人互动…… 不被传统设计绑架,家才会越住越舒服。

说到底,家的样子,就该是生活的样子。与其跟风装成「样板间」,不如让空间跟着家人的习惯走 —— 这大概就是「去客厅化」设计最打动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