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5-07-24 13:39 浏览量: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的六要素,学会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地叙述事件;
2.能运用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心理等)让叙事生动具体;
3.理解情节波澜对增强文章吸引力的作用,学会在叙事中设置合理转折。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学会用文字记录真实体验,在记事中表达真情实感,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记叙六要素,能完整、有条理地叙述事件;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让叙事生动具体。
2.难点:在叙事中设置合理的情节波澜,自然融入真情实感,避免平铺直叙或情感空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生活碎片到完整叙事
1.情境触发
教师展示实物道具(旧钢笔、泛黄照片),提问:“看到这两件物品,你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说说它们可能关联的故事。”
(预设学生回答:“这是爷爷送我的钢笔,他教我写字时总说‘慢慢来’。”“照片是小学毕业时拍的,那天同桌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
2.引出主题
教师总结:“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物品都藏着故事,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说出片段。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这些碎片串联成完整、生动的叙事,让别人能‘看见’你经历的一切 —— 这就是‘学会记事’。”
(二)基础:让事件 “站得住”—— 记叙六要素
1.案例分析:什么是 “完整的事”
课件呈现两段文字:
(1)“昨天我和同学吵架了,后来和好了。”
(2)“周三午休时,我因为误会同桌弄坏了我的笔记本而冲他大喊,他红着眼眶没辩解。放学后,我在书包夹层找到笔记本,才发现错怪了他。我追出去递上道歉的糖,他接过糖,别扭地说‘下次看清楚啊’。”
提问:“哪段话让你更清楚发生了什么?它多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 即记叙六要素。)
2.方法提炼
教师明确:“六要素是记事的‘骨架’。其中,‘经过’是血肉,需要写得最详细。比如吵架的过程,不能只说‘吵架了’,要写出你说的话、他的表情、周围人的反应。”
3.即时练习:补全要素
请学生选择自己课前想到的 “生活碎片”(如 “第一次做饭”“被朋友帮助”),用 3 分钟补全六要素,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片段。
(教师巡视,选取典型片段投影展示,全班点评是否要素完整、经过详细。)
(三)进阶:让叙事 “活起来”—— 细节描写与情节波澜
1.细节描写:给 “骨架” 添 “血肉”
(1)问题呈现
投影学生刚才的片段(如:“我第一次做饭,炒糊了鸡蛋,妈妈笑了。”),提问:“这段文字完整,但不够‘生动’。怎样让读者仿佛看到你炒鸡蛋的样子?”
(2)方法探究
① 感官联动:引导学生从视觉(鸡蛋的颜色变化:“蛋清从透明凝成乳白,边缘渐渐焦黑”)、听觉(“滋啦一声,油星溅到锅沿”)、触觉(“锅柄烫得我猛地缩回手”)、心理(“心怦怦跳,怕妈妈说我笨”)等角度补充。
② 精准用词:比较 “妈妈笑了” 与 “妈妈弯腰捡起焦黑的鸡蛋,指尖捏着蛋壳晃了晃,眼角的纹路弯成月牙:‘咱闺女会开火了,进步大着呢’”,体会动词(捏、晃)、神态(眼角纹路)、语言的作用。
③ 侧面烘托:比如写 “妹妹扒着厨房门,捂住鼻子喊‘好难闻’,却偷偷把剥好的蒜放在灶台边”,用他人反应衬托场景。
(3)小组练习:“细节扩写”
分组选择下列场景之一,用 5 分钟添加细节:
雨天忘带伞,同学分享伞
考试失利后,老师递来一张纸条
(每组派代表朗读,全班评选 “最生动片段”,教师点评亮点。)
2.情节波澜:让故事 “有起伏”
(1)案例对比
课件呈现:
(1)“我生日那天,妈妈送我一双鞋,我很开心。”
(2)“生日前一周,我看中了一双运动鞋,却故意说‘太贵了,不用买’。生日当天放学,我看到鞋柜上放着那双鞋,鞋盒里还有张纸条:‘妈妈知道你喜欢 —— 你懂事的样子,妈妈都看见’。”
提问:“哪段更打动人?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设置 “反差”“隐藏的细节” 能让情节有起伏。)
(2)方法总结
教师补充:“情节波澜不是刻意编造,而是还原生活中的‘小意外’‘小转折’。比如:本以为会被批评,结果得到鼓励;以为是坏事,最后发现是好事。这些‘没想到’能让读者更投入。”
(3)即时修改
请学生修改自己之前的 “第一次做饭” 片段,加入一个小转折(如:“本以为妈妈会笑我笨,她却拿起炒糊的鸡蛋,边吃边说‘有烟火气才香’”)。
(四)升华:让叙事 “带温度”—— 融入真情实感
1.范文引路:情感藏在细节里
课件呈现范文片段(节选自学生习作《那支断墨的笔》):
“爷爷去世后,我在他抽屉里找到这支钢笔,笔帽上的漆掉了一块,笔尖还凝着干硬的蓝墨。我试着蘸墨写字,墨水断断续续晕在纸上,像他生前说话时,总被咳嗽打断的样子。”
提问:“作者没说‘我想爷爷’,但你能感受到他的情感吗?这种情感藏在哪些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钢笔的细节、写字的场景,将思念融入具体事物,比直白抒情更动人。)
2.方法提炼
(1)“以小见大”:用具体物品(如钢笔、纸条)承载情感,而非空喊 “我很感动”。
(2)“借景抒情”:用环境描写烘托心情,如 “那天的晚霞特别红,像妈妈眼眶的颜色”。
(3)“真实感受”:写内心的矛盾与变化,比如 “一开始我觉得他多管闲事,后来才明白……”
3.片段写作:给故事 “加温度”
请学生在修改后的 “第一次做饭” 片段结尾,加入 1-2 句体现情感的细节(如:“现在每次炒鸡蛋,我都会故意留一点焦边 —— 那是妈妈教我的,烟火气里藏着她的温柔”)。
(五)实战:综合运用 —— 写一篇完整的记事文(7 分钟)
1.题目布置
半命题作文:《那一刻,我______》(补充词语:懂了、笑了、后悔了、温暖了……)
要求:① 包含六要素,详写经过;② 至少运用 3 处细节描写;③ 有一个小转折;④ 500 字左右。
2.写作提示
课件呈现思维导图:
开头:用环境描写铺垫(如 “那天的雨下得很急,像要把世界浇透”)
中间:交代起因→详写经过(加入动作、神态、语言)→设置转折(如 “本以为…… 没想到……”)
结尾:用一个物品或场景收束情感(如 “至今那把伞还挂在阳台,伞骨上的水痕,像一串没说出口的‘谢谢’”)
(六)总结与作业
1.课堂总结
教师板书:“记事三步骤 —— 搭骨架(六要素)→ 添血肉(细节 + 波澜)→ 注灵魂(真情)”,强调:“好的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用文字‘重放’生活,让读者能透过文字,看见你的眼睛、你的心。”
2.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未写完的《那一刻,我______》,要求同桌互改,重点检查细节和情感表达。
(2)拓展练习:以 “窗台上的那盆绿萝” 为题,写一篇记事文,尝试用植物的变化串联事件(如 “绿萝蔫了时,我正和朋友冷战;它冒出新芽时,我们在花盆里埋下了和好的纸条”)。
板书设计
学会记事
1.搭骨架:六要素(时、地、人、因、经、果)—— 详写经过
2.添血肉:细节(感官、用词、侧面)+ 波澜(小转折)
3.注灵魂:真情(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