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以爱的名义,不停地纠错,指责,唠叨…

发布时间:2025-05-20 16:13  浏览量:5

父母爱孩子,毋庸置疑,然而,有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在爱孩子的同时,其实正在伤害孩子。

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很熟悉:

你怎么总是啃指甲?指甲里面细菌很多你知道不知道?

你怎么这么磨蹭,再磨蹭就迟到了,怎么说这么多次,你还是不长记性?

鞋子要摆到鞋柜里,摆整齐,好习惯要从小养成!

你怎么这么邋遢,看看你的房间乱七八糟的,你就不能收拾收拾?

你这样下去,以后可怎么办啊?

孩子的耳边总是响起家人的唠叨,指责,催促,纠正错误的声音,被全方位监控起来,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家人的监督中。

而从家人的角度来看,家长这样做,是对孩子的关心,是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让孩子少走弯路。

但是,这样做,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当然不是,这种沉重的爱,孩子幼小的心灵难以承担,孩子只会变得小心翼翼。

一、高控型父母

在很多种家庭中,这种以爱的名义,实则在伤害孩子的场景,总是在上演,父母本以是为孩子好,但是无形中,却在伤害孩子。

邻居家儿子腾腾,每天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腾腾妈平时就很爱说话,见到邻居都热情地打招呼,属于那种社牛类型的人。

所以,在家里,腾腾妈比较高控,属于高控型妈妈,对腾腾的一言一行都要管,并且哪里看着不顺眼,语言就跟上了。

什么是高控型妈妈?

高控型妈妈,是指那些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各方面都要高度控制和干预的妈妈。

这些妈妈对孩子的关注,真的是全方位的,就连孩子吃饭,妈妈都能在旁边一听地唠叨,一会指正孩子吃饭做得不端正,一会又说孩子吃饭挑食在,怎么不吃青菜,筷子拿得近了,吃东西慢了等。

我一直记得去一个朋友家吃饭的经历,那个朋友十分爱干净,凡事追求完美。

那天在他们家玩,这个朋友执意留下我们在她家里吃饭,最后盛情难却之下,我们就留下来吃饭。

在吃饭的过程中,这个朋友即使在和我们聊天的,当时,注意力却一直在她儿子身上,一直不断地说他儿子,整顿饭吃下来,她儿子都被她管得像个机器人一样,任由妈妈摆布。

而这样的习惯,朋友和儿子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朋友的儿子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平时总是小心翼翼的。

从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孩子的性格和妈妈的高控有直接关系,朋友对儿子管控太宽了,就连上个洗手间,都催促,在里面待时间长了,妈妈就开始在外面说道。

这种高控型妈妈,通常都习惯这样做:孩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和谁交朋友,看什么书等,都要管控和干涉。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但是,这样的教育结果,会让限制孩子思考,孩子缺乏独立性。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过度依赖,并且做事懒得思考,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就畏首畏尾,遇到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埋怨,指责,催促等语言,其实是一种负面的语言,会伤害孩子,并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曾经看到一个关于这方面的心理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孩子长期处于这种负面语言和负面评价中,孩子大脑中负责负面情绪的杏仁核就会很活跃。

负责理性思维的前额叶就会受到抑制,长期这样下去,结果可想而知,孩子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会越来越多。

而这个时候,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打击和指责,孩子又不敢反抗,只能任凭父母这样唠叨,指责,埋怨自己。

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不敢反抗,但是,等孩子年龄大些,过了12岁,到了青春期后,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大爆发。

而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往往叛逆得更严重,如果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会出现情绪障碍,甚至厌学。

他们因为父母的评价,变得对自己没信心,他们会否定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评价极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不配拥有好的东西,不配得感很强。

三、亲子关系遭遇危机

父母的这种高控,和习惯性对孩子的指责,对孩子负面的评价,就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极低,并且对父母比较疏离。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后,这种负面情绪一旦爆发,父母就会不知所措,甚至会发展到和孩子动手的地步。

之前去买烤鸭的时候,卖烤鸭的那个摊主说,他女儿13岁的时候,青春期情绪爆发,当时发展到和爸爸动手的地步,甚至把爸爸的脸都抓破了。

还好,这个父亲当时进行反思,并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他才彻底意识到自己之前存在的问题。

所以,他和妻子及时做出改变,他们改变了之前的教育方式,也改变了和女儿的相处方式,最后女儿度过了叛逆期,成绩优异。

去年,他女儿考上了一所985重点大学,并且女儿如今懂事,上进,对父母也体谅。

所以,他说,遇到来买他们烤鸭的家长,他总是喜欢和别人聊教育,并提醒家长 ,教育孩子的观念要改变。

所以,如果父母喜欢唠叨,自责,催促,抱怨孩子,请及时停止,因为那些被这些负面评价包裹的孩子,会形成心理阴影。

他们长大后不是过度叛逆,就是变得没主见,以为讨好人,这种语言暴力,更容易让孩子陷入焦虑和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