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阿姨去了一趟儿子家感叹:父母要学会自我成长,而不是抱怨
发布时间:2025-07-16 23:06 浏览量:1
初夏的阳光透过公交车窗,在王秀兰布满细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怀里紧紧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面装着给儿子带的土鸡蛋、干辣椒和自家腌的腊肉,袋子边缘磨得她胳膊生疼,却丝毫没影响她此刻既期待又焦虑的心情。已经三个月没见到儿子了,出发前她特意熨烫了那件藏青色的真丝衬衫,这还是退休时厂里发的纪念品,平日里舍不得穿。
公交车颠簸着驶入城区,高楼大厦取代了乡间的稻田,王秀兰的心跳也跟着加速。她掏出老年机,屏幕上还停留在早上和儿子的聊天记录:“妈,下了车打车过来就行,别省那点钱。” 可她怎么舍得?儿子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听说天天加班到半夜,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自己能省一点是一点。她攥着皱巴巴的零钱,在公交站台等了十分钟,才坐上通往儿子小区的公交车。
“叮咚 ——” 电梯门缓缓打开,王秀兰深吸一口气,理了理衬衫的领口,按下了门铃。门很快开了,儿子李魏穿着灰色的家居服,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看到她立刻露出笑容:“妈,你可算到了!路上累坏了吧?”
“不累不累,” 王秀兰把蛇皮袋往儿子手里塞,眼睛却已经在屋里扫视起来,“坐公交方便得很,比打车舒服。” 话音未落,她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你看这鞋柜,鞋子摆得乱七八糟,客人来了多不好看。还有这地,怎么拖得还有水印子?”
李魏刚接过袋子,就被母亲连珠炮似的数落打懵了,只能讪讪地笑着:“最近太忙了,等周末一定收拾。” 他转身想把东西放进厨房,却被王秀兰一把拉住。
“别放那儿,鸡蛋要竖着放,不然容易坏。” 王秀兰抢过袋子直奔厨房,打开冰箱就开始翻腾,“你看你们这冰箱,全是速冻食品,哪有一点家里的样子?我带的腊肉得挂起来,鸡蛋放最下层的抽屉……” 她一边忙活一边叹气,“真是不让人省心,我不在你们身边,日子过得糙成什么样了。”
这时,儿媳陈静端着水杯从卧室走出来,身上还穿着睡衣,看到王秀兰连忙打招呼:“妈来了?快坐会儿喝口水。” 她的头发随意挽在脑后,脸上素着颜,眼角带着刚睡醒的慵懒。
王秀兰的目光立刻落在陈静身上,放下手里的东西就走过去:“Jingjing,怎么不多睡会儿?看你这眼下的黑眼圈,是不是又熬夜了?跟你说过多少次,女人要早睡,不然老得快。” 她伸手想摸摸儿媳的脸,陈静下意识地往后躲了躲,尴尬地笑了笑。
“昨晚赶稿子睡得晚了点,” 陈静把水杯递过去,“妈您先喝水,我去洗漱一下。”
看着陈静匆匆走进卫生间的背影,王秀兰又开始对儿子念叨:“你看看你媳妇,整天对着电脑,身体哪吃得消?家里也不雇个钟点工,两个人上班这么忙,回来还得自己做饭收拾屋子。我说给你们请个保姆,你非说不用。”
“妈,我们年轻人力气大,自己能应付。” 李魏帮母亲把带来的东西归置好,“再说请保姆多贵啊,省点钱不好吗?”
“省钱省钱,就知道省钱!” 王秀兰提高了音量,“我跟你爸一辈子省吃俭用供你上学,不是让你现在这么委屈自己的。你看你这屋子,比我们老两口住的还小,当初让你考公务员不听,非要进什么互联网公司,天天累死累活的……”
李魏的眉头慢慢皱起来,他知道母亲又要开始翻旧账了。每次见面都是这样,从工作到生活,没有一样是母亲满意的。他刚想开口辩解,卫生间的门开了,陈静换了身米白色的连衣裙走出来,恰到好处地打断了对话:“妈,中午想吃什么?我去买菜。”
“买什么菜啊,我带了这么多东西。” 王秀兰打开冰箱,指着刚放进去的腊肉,“中午就吃腊肉炒蒜苗,再煮个鸡蛋汤,够了。” 她边说边挽起袖子,“厨房在哪?我现在就做。”
“妈您坐着歇着,我来就行。” 陈静连忙拦住她,“您好不容易来一趟,当客人就行。”
“我哪能当客人啊,” 王秀兰甩开她的手,径直走向厨房,“你们上班够累了,回家还得伺候我?说出去人家得笑话我这个当妈的。” 她打开橱柜找锅碗瓢盆,嘴里不停念叨,“这锅怎么这么薄?炒起菜来肯定粘锅。还有这菜刀,一点都不锋利,切菜多费劲。回头我让你爸给你们寄把家里的菜刀来,那才好用。”
陈静站在厨房门口,看着王秀兰在狭小的厨房里忙碌,背影有些佝偻,却透着一股不容拒绝的执拗。她对李魏使了个眼色,两人悄悄退到客厅。
“你看妈这样,我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 李魏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无奈,“每次来都这样,不是嫌这就是嫌那,好像我们的生活一无是处。”
陈静拍了拍他的手背:“妈也是关心我们,就是方式不对。等吃饭的时候我跟她聊聊。”
厨房里很快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夹杂着王秀兰的抱怨声:“这煤气灶火力太小了,炒个菜半天不熟。还有这抽油烟机,一点用都没有,呛死我了……” 李魏坐立不安,想去帮忙又怕被母亲数落,只能在客厅里来回踱步。
好不容易到了吃饭时间,王秀兰端着两菜一汤上桌,额头上还挂着汗珠。李魏赶紧递过纸巾:“妈快擦擦汗,辛苦了。”
“辛苦倒不怕,就怕你们吃得不习惯。” 王秀兰给两人碗里夹满了菜,“多吃点腊肉,自家养的猪,比外面买的香。”
陈静尝了一口,笑着说:“妈做的就是好吃,比外面饭店的还香。” 她放下筷子,轻声说,“妈,其实我跟李魏平时吃饭挺简单的,晚上一般就煮点面条或者沙拉,省事又健康。”
“沙拉能当饭吃?” 王秀兰立刻皱起眉,“生的菜叶子怎么消化?还有面条,清汤寡水的,一点营养都没有。你们年轻人就是不懂保养,等老了一身病就晚了。” 她放下筷子,开始细数邻居家谁因为不注意饮食得了高血压,谁因为熬夜得了糖尿病,听得李魏头都大了。
午饭后,李魏和陈静要去书房处理工作,王秀兰说自己来收拾碗筷。等他们忙完出来,发现母亲正坐在沙发上,对着空荡荡的客厅发呆。电视开着,播放着无聊的综艺节目,她却眼神放空,手里捏着遥控器,半天没换一个台。
“妈,怎么了?” 李魏走过去坐下。
王秀兰转过头,眼圈有点红:“我是不是给你们添麻烦了?” 她声音有些哽咽,“我就是想你们了,想来看看你们。可来了又觉得自己好多余,你们有自己的生活,我什么都插不上手。”
李魏心里一酸,他从来没见过母亲这样脆弱的样子。平时那个强势爱抱怨的母亲,此刻像个迷路的孩子。他握住母亲的手:“妈,您别这么说,我们特别想您来。”
“想我来还天天忙工作?” 王秀兰抽回手,又恢复了平时的语气,“上次我生日,你就打了个电话,连句生日快乐都忘了说。还有你爸,前阵子感冒发烧,你也没回来看一眼。我知道你们忙,可我们老两口在家,孤零零的……”
她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无声的啜泣。李魏和陈静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无奈和心疼。他们知道母亲说的是事实,工作太忙,确实忽略了父母的感受。可母亲的抱怨和指责,又像一堵墙,把他们越推越远。
夕阳透过窗户洒进客厅,给这个略显压抑的午后镀上了一层金色。王秀兰擦干眼泪,站起身:“天不早了,我该回去了。”
“妈,住一晚再走吧,明天周末我们陪您逛逛。” 李魏挽留道。
“不了,家里还有你爸呢,我不放心。” 王秀兰开始收拾东西,动作有些仓促,像是在逃避什么。李魏知道留不住,只能帮母亲拎着东西,送她去车站。
公交车缓缓驶离站台,王秀兰看着窗外儿子挥手的身影越来越小,心里五味杂陈。这趟探访,没有想象中的温馨,反而让她更加迷茫。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儿子的陪伴,还是证明自己还有用?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眼角的泪水悄悄滑落。
第二天清晨,王秀兰被窗外的鸟鸣声唤醒。她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客房柔软的床上,陌生的天花板让她愣了几秒才想起这是在儿子家。昨晚临睡前的委屈和失落还萦绕在心头,她叹了口气,慢慢坐起身,窗外的阳光已经透过纱帘照进房间,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轻手轻脚地走出房间,客厅里静悄悄的,儿子和儿媳的房门还关着。王秀兰习惯性地想去厨房准备早餐,走到厨房门口却停住了脚步。昨天的场景历历在目,自己忙前忙后反而让孩子们不自在,她犹豫了一下,转身走到阳台。阳台上摆着几盆绿植,叶片上还挂着晨露,角落里放着一个瑜伽垫,旁边散落着几本健身杂志。
“妈,您醒啦?” 陈静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王秀兰回头看见儿媳穿着一身运动服,手里拿着两个保温杯,“我去楼下晨跑,给您和李魏带了豆浆和包子。”
王秀兰接过保温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泛起一丝暖意:“这么早去跑步?不多睡会儿?”
“习惯啦,早起运动精神好。” 陈静笑着擦了擦额头的汗,“您先坐着歇会儿,我去叫李魏起床。” 她转身进了房间,没一会儿就听见李魏嘟囔着 “再睡五分钟” 的声音,王秀兰忍不住弯了弯嘴角,这孩子从小就爱赖床。
早餐时,王秀兰看着儿子儿媳狼吞虎咽的样子,想说 “慢点吃没人抢”,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默默给两人剥着鸡蛋,听他们讨论今天要去看的画展。陈静说有位新锐画家的作品很有灵气,李魏则念叨着看完画展要去书店买本专业书,两人聊得热火朝天,她插不上一句话。
“妈,您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去?” 陈静注意到王秀兰的沉默,热情地邀请道,“那个画展有很多传统题材的作品,您肯定喜欢。”
王秀兰摆摆手:“你们年轻人玩去吧,我在家待着就行。年纪大了,看那些看不懂的画头疼。” 其实她心里有点想去,但又怕自己去了会扫兴,毕竟她对艺术一窍不通。
“妈,一起去吧,就当散步了。” 李魏也劝道,“画展就在附近的美术馆,走路十分钟就到。”
盛情难却,王秀兰只好点头答应。换衣服时,她打开行李箱翻了半天,都是些深色的旧衣服,在明亮的晨光里显得格外沉闷。她犹豫着要不要穿那件真丝衬衫,又觉得太正式,和美术馆的氛围不搭。
“妈,这件怎么样?” 陈静拿着一件浅蓝色的棉麻开衫走进来,“我去年买的,没怎么穿,您试试合不合身。”
王秀兰穿上开衫,对着镜子照了照,宽松的版型衬得她气色好了不少。陈静帮她把头发挽成松松的发髻,别上一支珍珠发卡:“您看,这样多精神。”
镜子里的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王秀兰愣了愣神,好像很久没有这样认真打扮过了。退休后她整天围着灶台转,衣服能穿就行,从来没想过好不好看。此刻看着镜中容光焕发的自己,心里竟生出一丝久违的雀跃。
美术馆里人不多,柔和的灯光洒在一幅幅画作上,空气中弥漫着安静的气息。王秀兰跟在儿子儿媳身后,虽然看不懂那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块,但看着他们专注讨论的样子,心里莫名地踏实。走到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油画前,她忍不住停下脚步,画里的乌篷船、青石板路,让她想起小时候跟着外婆住的老房子。
“妈,您喜欢这幅画?” 李魏走过来问。
“嗯,看着亲切。” 王秀兰指着画里的窗棂,“我们老家以前也有这样的木窗户,夏天开着窗,能听见河里的蛙鸣。” 她絮絮叨叨地讲起小时候的趣事,李魏和陈静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照在三人身上,温暖而祥和。
从美术馆出来,陈静提议去附近的咖啡馆坐坐。王秀兰看着装修精致的店面,脚步有些迟疑:“这里贵不贵啊?一杯咖啡够买一斤鸡蛋了。”
“偶尔奢侈一次嘛。” 陈静拉着她的手走进来,“我请您喝焦糖玛奇朵,甜甜的很好喝。”
坐在临窗的位置,看着窗外来往的行人,王秀兰捧着温热的咖啡杯,突然觉得这样的时光很美好。她看着对面的陈静,正低头用手机记录着什么,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滑动,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柔和又专注。
“Jingjing,你平时工作很忙吧?” 王秀兰忍不住问。
“还好,忙的时候忙,闲的时候也能看看书、逛逛街。” 陈静放下手机,笑着说,“我最近在学插花,上周还去参加了花艺沙龙,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她拿出手机,翻出自己插的花束照片给王秀兰看,“您看,这是我上周插的向日葵,是不是挺好看?”
王秀兰看着照片里生机勃勃的花束,又看看眼前容光焕发的儿媳,心里突然有种莫名的失落。同样是女人,陈静把生活过得像诗一样,而自己却把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她想起退休后每天的生活:早上买菜做饭,下午打麻将,晚上看电视,日复一日,乏味又单调。
“妈,您退休后有没有想过学点什么?” 陈静像是看穿了她的心思,轻声问道,“我听说社区有老年大学,有书法班、舞蹈班,还有智能手机培训班,您可以去试试。”
“我这把年纪了,学那些有什么用?” 王秀兰自嘲地笑了笑,“再说我笨手笨脚的,学不会。”
“怎么会没用呢?” 陈静认真地说,“学习能让人快乐啊。我奶奶七十岁还学画画呢,现在画的牡丹可好看了,上个月还参加了老年书画展。她说每天画画的时候,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
王秀兰沉默了,陈静的话像一颗石子,在她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涟漪。她想起自己年轻时在纺织厂,是厂里有名的绣花能手,当年给厂里设计的牡丹图案还得过奖。后来结婚生子,忙着柴米油盐,那手艺早就丢到九霄云外了。
“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绣花。” 她轻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怀念,“那时候厂里举办刺绣比赛,我绣的《喜鹊登梅》还拿了一等奖呢。”
“真的吗?妈您太厉害了!” 陈静眼睛一亮,“那您怎么不捡起来呢?现在很多人喜欢手工刺绣,您可以绣点小挂件、桌布什么的,既打发时间又能陶冶情操。”
李魏也附和道:“对啊妈,我记得您以前绣的枕套可好看了。您要是喜欢,我给您买最好的丝线和绣绷,咱们家客厅就挂您绣的画。”
王秀兰的心怦怦直跳,儿子儿媳的话让她尘封已久的爱好重新燃起了火花。她想象着自己坐在窗前绣花的样子,阳光洒在绣绷上,指尖的丝线飞舞,那画面竟如此清晰。
回到家,陈静立刻上网帮她查刺绣培训班的信息,李魏则翻箱倒柜找出自己小时候用过的画板,说要当她的 “专用绣架”。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王秀兰眼眶一热,原来他们一直都在用心关注自己的喜好,只是自己被抱怨和焦虑蒙蔽了双眼。
晚饭时,王秀兰主动提出要露一手,做儿子最爱吃的红烧肉。她系着陈静的碎花围裙,在厨房里忙碌着,嘴里哼着年轻时的老歌,心情前所未有的轻松。李魏偷偷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配文:“妈妈牌红烧肉,幸福感爆棚。”
饭后,王秀兰没有像往常一样催着孩子们早点睡觉,而是和他们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影。当看到影片里母亲目送孩子远行的画面时,她悄悄擦了擦眼角。李魏握住她的手:“妈,您要是想我们了,随时来住,或者我们周末回去看您。”
“不麻烦你们了。” 王秀兰摇摇头,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我以后要忙自己的事了,报了刺绣班,还要学用智能手机,说不定以后还能开个网店卖我的绣品呢。”
李魏和陈静相视一笑,都为母亲的转变感到高兴。窗外的月光洒进客厅,温柔地笼罩着这温馨的一幕,王秀兰看着身边依偎在一起的儿子儿媳,突然明白: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时刻围着他们转,而是拥有自己的生活,活得精彩而独立。这样的爱,才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才能让彼此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夜深了,王秀兰躺在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她拿出手机,在陈静的指导下关注了几个刺绣公众号,看着那些精美的作品,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向自己敞开大门,而这一切,都始于这次看似普通的探访。原来成长从不分年龄,只要愿意改变,任何时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