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青岛农业大学王超被录取!

发布时间:2025-07-14 07:13  浏览量:1

大学期间,他荣获80余项奖项,在一次次突破中成为更好的自己。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102班的王超,一位在科创之路上不断前行的有为青年。今年,他成功考取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站在新的起点,他将整装待发,向着更高处迈进。

王超,中共党员,曾任机电工程学院学生成长发展中心科创部部长。大学四年间,荣获山东省政府奖学金,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青岛市千名优秀大学生”“青岛农业大学五四青年标兵”“青岛农业大学最美大学生”等荣誉称号。王超为实现“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目标不懈奋斗,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荣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40项,校级奖项40余项。

榜样引领,志存高远

高山仰止,见贤思齐。王超大学四年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榜样的激励与启发。2021年9月,王超怀揣着憧憬踏入了机电工程学院。学院中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的师生向大家讲述了团队的科研故事和创新经验。尚书旗教授向大家分享“科研的价值就在于解决难题,听到老乡说我们的机器好用时,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朴实又真切的感言更加坚定了王超深耕科创、矢志逐梦的决心。在学校组织的“十佳学生”演讲中,学生朱九凯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四年来积累的多版技术方案与获奖证书,他用自身实际诠释的“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初入校园的王超。自此,王超开始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明确的规划,期望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向学长学姐们看齐。

榜样的力量不仅体现在那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上,更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每当王超结束一天的学习返回宿舍的途中,他总能看到工程楼的灯光在黑夜中格外耀眼,他透过窗户望去,老师和同学们正围绕着智能播种机、收获机等农机装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性能测试与优化,他们动作麻利,专注地进行记录与对比,深入讨论交流,那抹灯光照亮了王超的内心。

王超开始与室友苑旭宁、张继豪组队参加山东赛区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按照选中命题,他们要在三天时间内运用数学建模知识对商超的补货及定价问题给予最优解,并完成该命题论文撰写。初次参赛困难重重,三个“小白”多次萌生放弃的念头。在竞赛结束的最后一晚,团队仍面临代码报错、计算结果异常等问题。关键时刻,作为队长的王超使自己冷静下来,在既定的建模、编程、论文撰写等分工基础上,优化任务分配,相互配合鼓励,一步步调试代码、修正模型、优化算法。那晚,信息楼的灯光直到清晨才熄灭,论文《巧经善营——基于数据分析的蔬菜类商品的定价与补货决策》终于提交。早上六点,晨光未熹,王超与舍友骑车返回宿舍,一路上只听见他们车轮滚动的“沙沙”声,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但王超的内心是充盈且满足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初次涉足这一领域的他们成功荣获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山东赛区三等奖。

潜心钻研,攻克难关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大学四年,王超始终善于探索,敢于创新,乐于钻研,一步一个脚印铸就硕果累累的科研之路。王超深知“科研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活”。在大二寒假时,“智能家居”广受关注,王超留意到市面上常见的传统智能化鞋柜只注重鞋具消毒,却忽视对人的清洁消毒效果,不仅如此,这些鞋柜还造价高昂。“如何能在保障人的健康与鞋柜消毒之间找到平衡,同时降低成本呢?”最终,王超决定尝试增加伸缩式消毒柜,从而在消杀鞋具后对人体进行充分消毒,确定了《小康有“大智”,科技惠民生——智能消毒鞋柜》项目选题。

在王超的带动下,团队迅速撰写项目书,同年5月,项目获得校级立项并被推荐参加省赛,这一成果更加激发了王超的研究兴趣。暑假中,针对项目原理与产品设计,王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钻研,成功完成了项目模型的制作。看着眼前精致的模型,王超心中充满了信心。然而当他前往答辩学校时,由于运输不当,参赛产品的主控芯片损坏,尽管王超演讲时发挥出色,但由于缺乏实物展示,他还是失利了。但对于王超来说,他总能将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双倍动力,在第二次省赛的准备阶段,他重构了申报书的逻辑框架,采用“痛点-创新-验证”三段式结构,从市调数据、三大技术突破点到实验结果和用户反馈,对解决传统鞋柜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做了更为完整的阐释。他还进行了20余次模拟答辩,确保技术讲解与动画演示完美同步,最终王超成功荣获省赛一等奖,充分证明了“打不倒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正是这份敢于攀登的精神促使王超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大学四年,王超凭借脚踏实地的干劲,最终得见绚丽彩虹。

科研助梦,薪火相传

正是这份对科研的专注与深耕,在悄然中助力着王超在今年“一战成硕”。成功的科研项目是需要进行详细的目标拆解,不断打磨,考研过程亦如此。考试临近时,王超调整复习节奏,按每日学习状态细分高效时段:清晨专攻背诵,上午聚焦难度较大的数学与专业知识,下午系统复习英语阅读,晚间则安排政治学习与英语作文练习。王超还会每周预留一整天进行全真模拟与阶段性总结,并以此为依据对计划进行适当调整,这种张弛有度的安排使他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最终成功被第一志愿中国海洋大学录取。“科研教会我的不仅是做实验,更是‘拆解问题—精准突破’的逻辑。”王超说。

作为学院学生成长发展中心科创部部长,王超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积极服务学院工作,协助老师组织多场创新创业项目培训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宣讲。王超时刻关注着各大赛事的资讯,第一时间将消息传达给各班级科创委员与实验室的负责人。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赛,王超还精心策划了多次大赛经验分享会与培训会,鼓励同学们参加到比赛中。分享会上,他不仅会毫不保留的亲自分享自己的参赛经验,还邀请学院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为大家分享成功的秘诀。

“少年没有偏旁,自己便是华章”。在未来的日子里,王超将继续把代码“种”进泥土里,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