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入梅、出梅时间表来了,哪天入梅?

发布时间:2025-05-24 21:50  浏览量:4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每年一到这时候,朋友圈里就开始有“衣服发霉、地板打滑、心情湿透”的抱怨。人一多,像是在网上结了一层“梅雨云层”。

时间真快啊,一转眼已经到了五月下旬。空气开始湿得不讲理,地面总是带着一层看不见的黏腻。门缝里飘进来的是水汽,不是风。

没错,该来的还是来了——梅雨季,又双叒叕登场了。

南方人对梅雨的认知,和课本上的解释从来不是一码事。

你要问教科书,它会说:梅雨,是副热带高压北抬,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长期对峙,导致连续阴雨的气候现象。

你要问住在苏州、杭州、武汉的人,他们只会叹一句:

“这雨不是下的,是泡的。”

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玻璃上挂着密密的水珠,厨房地砖湿哒哒,衣服晾三天还潮着,鞋柜里冒酸味,毛巾发臭,连空气都像是从水缸里舀出来的。

你说这雨明明挺烦的,为啥偏偏还叫个这么文雅的名字?

“梅雨”这个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说的是这个时间段正好是江南一带的梅子开始黄熟的时候,所以叫“梅雨”或者“黄梅雨”。听着诗意,其实活着真遭罪。

不过也有人嫌这雨太烦,干脆叫“霉雨”——

不是梅子的“梅”,是霉变的“霉”。

这种命名也实在贴切,毕竟这个季节,万物皆可发霉:墙壁、被褥、心情、甚至人生。

这是你最关心的部分吧?

老祖宗早就给出了答案,只是得你去懂。

古人说:“芒种后逢丙日入梅,小暑后逢未日出梅。”

这是什么意思?

芒种、小暑是节气,“丙日”、“未日”是干支。换句话说,每年梅雨什么时候来走,其实是有古老算法的。

2025年芒种是6月5日,

芒种之后的第一个“丙日”是6月6日——这天就是入梅。

2025年小暑是7月7日,

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是7月9日——这天就是出梅。

也就是说,今年的梅雨季大概率是从6月6日到7月9日,整整34天。

一个多月啊,你以为是度假呢,其实是“泡澡”。

有些北方朋友可能会问:不就是下点雨嘛,有啥大不了的?

那你真得来住上一遭。南方的梅雨,不是一天两天小雨,是连绵不绝、上下水汽一起折腾的那种湿。

窗一开,地滑;窗一关,屋闷;风一吹,带着水;床一躺,被子是潮的。

雨停了一天,还以为结束了,结果第二天又是瓢泼大雨,外卖员一脚踩进水坑,整条街都在响“唰啦唰啦”。

这段时间,身体和情绪都在被悄悄地影响着。

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开始犯病

老房子的墙皮开始脱落

胃口变差,睡眠变浅

情绪更容易暴躁,烦闷,抑郁感增强

有研究说,持续的阴雨天气会影响大脑中血清素的分泌,让人情绪低落,尤其是本身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发霉式爆发”。

所以如果你这段时间特别想摔东西、或者突然想流泪,别怪自己矫情,那可能不是你,是天气太难熬了。

真正撑过梅雨季的家庭,都不是靠运气,是靠一整套“抗湿战术”。

干衣机、抽湿机、香薰机、空气循环扇,轮番上阵。

衣服要间隔挂,柜子里要塞樟脑丸,地板要垫吸水布,门缝要塞毛巾,鞋垫天天晒。

就连冰箱门都要贴“防潮提醒”,生怕一口东西吃下去拉肚子。

你以为这叫生活?这简直是南方版“雨中求生”。

但话说回来,这种“长时间不爽”状态,其实也蛮像人生的。

没有哪个人可以永远阳光灿烂,也没有哪个季节只下两场小雨。

你得在潮湿里学会收拾自己,穿透湿气、忍住烦躁,把袜子烘干、把饭做熟、把心理湿区清空一点一点地“拎出来晒晒”。

这也许就是梅雨真正带给我们的提醒:

有些阶段,不用躲,不用逃,撑一撑,天就亮了。

别以为出了梅雨就轻松了。那只是从**“湿热”模式切换到了“干烤”模式**。

出梅之后的江南,气温暴涨,太阳像烧红的铁板,雨水被晒得升腾而起,变成一锅天上地下的桑拿。

如果说梅雨是“泡水刑”,那出梅之后,就是“火焰山”。

这才是南方人真正的命运三部曲:

春困——梅雨——三伏天。

你问我有什么办法对付这30天?

我想说:没有什么神招,有的只是慢慢熬。

但熬着熬着,也就找到些小办法:

多吃祛湿的食物:薏米、红豆、冬瓜汤

少碰冰冷:再热也别猛灌冷饮,那是给脾胃下绊子

不憋闷情绪:闷着就写点字,做点饭,哪怕下雨天里发呆

学会开灯:不只是房间亮了,心也不那么暗了

梅雨有点像人生某些阶段:你以为撑不过去了,结果回头一看,也就那样。

每天抱怨天气没用,学会与湿气共处,才是真正的生活功课。你会发现,哪怕湿答答的世界里,也可以有一点点干净的小光亮,比如一件被烘干的T恤,一碗热腾腾的姜汤,一盏亮着的台灯。

就像那句话说的:

“阴天也能发光,只要你自己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