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各地民生新解法来了!
发布时间:2025-08-06 14:37 浏览量:4
编者按: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25年7月14~15日在北京再度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其涉及的领域宽、范围广,不仅包含衣食住行等方面服务,而且包含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家政等方面服务。我们聚焦相关领域,与您一起共话生活。
解题群众“急难愁盼”
绘出可感可及幸福生活
——聚焦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践
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低收入群体救助等方面提出十方面政策举措。
7月14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涵,将其展开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充分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先进性和人民性。”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
近年来,天津积极实施“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这是天津南门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现场(5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民生兜底强服务,以百姓满意度为标尺,铺展“人民与城市共发展”的时代画卷。近期,全国多地加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出台配套政策、创新机制、落地项目,破解“急难愁盼”问题从纸面走向地面、从政策走进生活。
打破户籍壁垒
常住地公共服务“同城同权”
《意见》明确提出,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采取常住地直接提供、跨区域协同经办、完善转移接续等方式,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调整为常住地提供。这一政策在人口流入大省浙江率先落地。
来自河南的罗先生由于工作变动,举家搬到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到新的城市生活,罗先生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罗先生的忧虑,也是很多在外务工人员最关心的问题。这些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大批人员到户籍地以外的地方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他们很大的困扰。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乐清市,外来务工人员只需要提供户籍证明和实际的居住情况说明,就可以为随迁子女办理入(转)学,罗先生的孩子很顺利就在他工作地点附近的公办小学入了学。
乐清市是外来人口占比很大的城市,每三名学生中,就有一名随迁子女。当地政府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先后出台多份文件,从政策、供给、服务三个方面破解随迁子女教育难题。第一份文件就是关于随迁子女入学转学的便利化,放宽入学条件、应入尽入、不设门槛,同时在转学上做到零拒绝服务,出台的文件前后加起来有十几份。
同样是外来人口居多的广东省东莞市,实施不分户籍一视同仁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让许多外乡人节省了很多房租。东莞市有1000多万常住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占了七成。庞大的外来人口数量,让当地政府很早就关注到他们的住房需求。在东莞市,对低收入群体,用公租房做兜底保障;对就业创业的青年人,用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过渡性住房选择;对于那些在东莞市工作有一定年限、也到了结婚生子年龄拖家带口的家庭,大力发展产权型保障房,让购买商品房感到吃力的家庭,通过买配售型保障房置业安家。
今年以来,西安高新区加快推进鱼化嘉苑、鱼化尚苑等一批重点民生保障项目的建设,项目配套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拆迁群众的高品质住房需求。这是建设中的西安高新区鱼化嘉苑项目(4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创新社区嵌入式服务
“服务拼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将选择50个左右的城市,每个城市试点选择100个左右社区,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经过约两年的建设,试点城市已经探索出经验。
在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街心花园下沉广场一排小屋内,10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空间里,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发现多处贴心适老化设计。入口玄关换鞋区配置支撑型鞋柜,高度适宜且底部留空,方便老人坐姿换鞋。客厅采用原木风格,沙发专为老人定制,高回弹海绵提升支撑性,扶手处设计拐杖卡扣,避免弯腰拾取。家具均采用圆角防撞设计,柜体重心后移确保抽拉不倒。卧室配备智能双电机护理床,可调节高度及背部倾斜角度,床体可旋转至坐姿,方便老人洗脚或家属协助移动。
记者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北京以老年人生活安全、便利、舒适为核心,通过模拟居家环境设计,改造现有社区养老驿站或具备条件的其他场所,打造集适老化科普宣传、产品展示体验、一站式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场景;同时,鼓励引入经营主体提供持续服务,助力居家适老化改造落地见效。
记者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成都在多个社区建设多种嵌入式服务场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在成都高新区兴蓉社区,通过空间活化与就业创业深度融合,改造升级1200平方米的社创中心,打造“公园式”创业孵化平台,整合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便民服务等功能;设立“妈妈再出发”公益项目,为全职妈妈提供法式刺绣等技能培训,累计帮助200余名女性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数字赋能
精准识别聚焦需求主动救助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民政局工作人员根据推送的低收入人口数据49万条次,比对孤儿补贴、残疾人补贴、殡葬死亡、一卡通等数据近万条,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有效解决违规领取、重复发放、超标发放等问题,核减不符合条件低保对象2844人、特困人员83人。
山东省枣庄市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该市研发“枣救助”小程序并同步链接“爱山东”App,对11个部门33项救助帮扶政策集成宣传,实现八类社会救助政策扫码知晓、救助申请在线办理,实现了潜在困难对象的早发现、早介入。
在数字社会建设一体化方面,江苏省苏州市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苏州市委每季度召开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路演,推广41个典型应用;出台多项指导性政策与标准规范,参与11项国际标准制定;夯实数字底座,建成一体化公共数据底座。苏州市持续推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多项智慧应用精准兜底;落地政务服务70余项高频“一件事”,推进更多事项“免证办”“全程网办”;医保信用就医、智慧急救平台,“自助挪车”“虚拟养老院”“救助通”平台预警求助等取得实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方实践正在将中央《意见》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民生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要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常住地公共服务等制度将进一步固化,民生答卷也将从“解决一件事”升格为“解决一类事”,在更广阔的城乡大地上写下“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