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都是省出来的,这10个“节俭”习惯赶紧改掉!

发布时间:2025-07-25 20:45  浏览量:1

居家过日子,很多人都想着能省则省,但有些“省”法,可真不是明智之举,一不小心就可能给身体带来麻烦。看似节省的行为,实际上却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伪节俭”。

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习惯,有的话不要犹豫,赶紧改掉!

01

吃剩菜剩饭

剩菜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可能遇到的事儿。有时候,为了省事儿,一次多做点,下一顿热热就能吃,看似方便,实则对健康不利。

剩菜剩饭如果放置时间太久,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冰箱虽然能延缓食物变质,但并不是万能的“保险箱”。更关键的是,蔬菜类食物在存放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亚硝酸盐,它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可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此外,反复加热剩菜剩饭,不仅会让食物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在食用过程中,还可能因为加热不均匀等原因,导致细菌滋生,引发肠胃疾病。

所以,为了健康,尽量少吃剩菜剩饭。如果实在不可避免,记得把剩菜剩饭放入密封容器,尽快放入冰箱冷藏,并且最好在24小时内吃完,热的时候,一定要热透,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细菌滋生的风险。

02

“冻门”永存

还是关于冰箱,你家里是不是也有那种塞得满满当当的冰箱,尤其是冷冻层,那场面可是相当壮观了。由于东西塞得太满,每次稍微挪动一下,新的食材就根本塞不进去,只能把里面的东西全拿出来重新摆,但最后还是剩下几个塞不进去。

图源:CMT

在冷冻过程中,虽然能减缓细菌生长,但不能完全杀死细菌,而且时间一长,营养流失,口感变差。尤其是最常见的肉类食物,冷冻超6个月,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显著下降,口感干柴。超过1年,细菌数量可能暴增,变成“僵尸肉”,吃下去容易引发肠胃疾病甚至食物中毒。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舍不得扔。

为了健康,建议冷冻食品最好3个月内吃完,冷冻时,按一次吃完的量分小块,用保鲜袋或密封盒封好,这样能减少细菌滋生,防止结冰晶,保持口感。

03

反复使用食用油

炸过食物的油不舍得扔,收集起来再用来炒菜,觉得这样挺“节俭”。可你知道吗?这种看似节省的行为,其实是在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埋雷”。

图源:CMT

高温烹饪过的油,再次高温使用时,会释放出很多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干扰人体对必需脂肪酸的吸收,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反复使用的油容易氧化酸败,产生难闻的气味,营养价值和口感也会大打折扣。用这样的油炒菜,不仅味道不好,还可能引发肠胃不适,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所以,高温油炸过后的回锅油就别再继续用来炒菜了,不能再次高温烹调。如果觉得扔掉浪费,如果想二次利用,就要注意使用方式,可以当做熟油使用,用来做凉拌菜、和馅、蔬菜焯水等。

04

过期(变质)食品舍不得扔

家里有没有那种放了很久的水果、坚果,或者是开封很久的调味料?很多人觉得,只要没坏,还能吃,就舍不得扔,可以继续吃。

● 变质的水果: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水果上出现了一些腐烂的斑点,但很多人觉得,只要把腐烂的部分削掉,剩下的还能吃。可实际上,腐烂的水果很可能已经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和霉菌,而且,这些细菌和霉菌可能已经蔓延到了整个水果。摄入过多会严重损害健康。

● 久放的坚果和豆类:如果放置时间太久,或者储存条件不当,很容易变质霉变,滋生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也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会增加肝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所以,家里的坚果和豆类一定要注意储存条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

● 开封很久的调味料:像蚝油、沙拉酱、豆瓣酱之类的。很多人可能都没注意到,这些调味料开封后,保质期会大幅缩短,瓶内残留的酱料接触空气后,微生物会疯狂滋生,油脂也会逐渐氧化酸败。用这样的调料做的饭菜,不仅味道不好,还可能引发肠胃不适,甚至导致食物中毒。

定期检查一下厨房里的食品吧,看看有没有过期的、变质的,如果有,千万别心疼,赶紧扔掉。购买食品的时候,也尽量选择小包装,避免一次买太多,放着放着就过期了。

05

塑料袋、塑料瓶重复用

塑料制品在我们生活中太常见了,长辈们喜欢把塑料瓶洗干净后“二次利用”,比如装酱油、醋、油,甚至装粮食。虽然这看起来很节约,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图源:CMT

塑料瓶上有三角箭头标志,数字1-7代表材质,我们常喝的饮料瓶大多是1号PET材质,轻巧无异味,但不适合装酸性或碱性液体(如醋、酱油),否则会加速有害物质释放。PET塑料瓶不耐高温,超过70℃就容易变形并释放有害物质,比如放在炉灶边装食用油的塑料瓶。而且,塑料瓶用久了会老化,增加有害物质迁移的风险。所以,二次利用塑料瓶装食品时,千万别放高温环境,也别装酸性液体,一旦发现瓶子变色、变形或有裂纹,就赶紧换新的。

很多人也喜欢把塑料袋重复使用,比如再次用来装菜、装熟食等,虽然看起来挺方便,但塑料袋大多是用聚乙烯(PE)制成的,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释放有害物质,长期用塑料袋装热食或含油脂的食物,会让有害物质更快地渗出来,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所以还是能不用就不用。

06

掉了涂层的锅还继续用

很多人可能觉得,锅掉点涂层没啥大不了的,还能继续用。实际的情况是,有些涂层锅含有PFAS这种有毒的永久性化合物,特氟龙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物质对人体有害,一旦被吃进去,很难从体内排出来。

特氟龙涂层如果进入人体,可能会对大脑造成损害,比如让人记忆力变差、头发容易脱落。特别是青少年,身体还在发育,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可能会阻碍他们长高,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所以,对于已经掉了涂层的锅,一定要谨慎使用,最稳妥的做法是直接换掉。其实,铁锅是个不错的选择,铁锅没有涂层,也不粘,做饭洗锅都很方便。

07

日用品用到坏才换

生活里的一些常见的消耗日用品,像筷子、毛巾、牙刷等,这些可都是需要定期更换的。可很多人觉得,这些还能用,就一直用着,直到坏了才换。

● 毛巾:用久了会变得硬邦邦的,而且很容易滋生细菌。使用6个月以上的毛巾细菌数增加数百倍,超过100万个!可能会引发皮肤感染、过敏等问题,尤其是对于皮肤比较敏感的人来说,更是“灾难”。

● 筷子:也是一样的道理,用久了会变得粗糙,容易滋生细菌。而且,木质筷子如果受潮,还容易发霉,产生霉菌毒素,对健康不利。

● 牙刷:牙刷用久了,刷毛会变形,清洁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藏污纳垢,滋生细菌,增加口腔疾病的风险。

所以,生活用品真的该换就得换。筷子、毛巾、牙刷建议每3个月可以更换一次,别心疼那点钱,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千万别因小失大!

08

闲置很久的鞋子还穿

前段时间有个热门话题“闲置很久的鞋子就不要穿了”,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因为穿闲置太久的鞋子而遭遇的鞋跟断裂、突然“解体”等社死场景。

其实“闲置很久的鞋子就不要穿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很大的健康隐患。

● 细菌和霉菌滋生:阴暗潮湿的鞋柜简直就是细菌和霉菌的“温床”。鞋子闲置久了,鞋柜里的真菌(比如脚气病菌)和螨虫就会滋生,很容易引发皮肤感染或者过敏,脚痒、起皮、红肿。

● 支撑性减弱:运动鞋的中底一般都有缓震材料,像EVA泡沫这种,但久置不用,这些材料就会塌陷,失去减震效果。穿着这样的鞋子走路,脚部得不到足够的支撑,很容易崴脚,或者导致关节劳损。

● 脚型适配问题:人的脚型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变化,脚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那些闲置很久的鞋子,可能早就不能很好地贴合脚型了。穿着不合适的鞋子,脚趾可能会被挤压,足弓也得不到良好的支撑,时间长了,步态都会变得异常,走路都不自在。

为了脚部的健康和舒适度,一定要定期检查和整理鞋柜里的鞋子。那些闲置很久的鞋子,别再心疼了,该淘汰就淘汰。

09

失效药品还留着

家里的药箱瓶瓶罐罐的药品堆了一堆,有的都过期好久了,还有的开封后一直没用完,就那么放着。很多人觉得,药品只要没过保质期,就能用,其实这是个误区。

图源:CMT

药品开封后,保质期会大大缩短。瓶装药开封后,与空气接触,容易吸潮变质,药效降低。胶囊、糖衣药片受潮后,胶囊软化、粘连,糖衣融化,影响药物释放;外用药膏开封后,更是容易滋生细菌,变质后使用可能加重伤口感染,得不偿失。

药品开封后,一定要标注好开封日期。液体药剂开封后,夏季一般1-2个月失效,冬季2-3个月;软膏剂开封后2-3个月;瓶装药开封后3-6个月。定期清理药箱,把过期或变质的药品及时处理掉。

10

省体检钱、小病硬扛

体检和及时就医真的很重要!很多严重疾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定期体检能帮助揪出早期隐患,比如癌前病变,早发现早干预,就能把癌症扼杀在摇摇欲坠之际。但很多人要么担心查出问题不敢去体检,要么嫌麻烦,没感觉不舒服就不去医院,小病扛着不去治,结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省体检钱、小病硬扛,看似节省,实则得不偿失!健康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体检,有癌症家族史或危险因素的人群更要重视,每年定期做针对性检查。例如,肺癌高危人群定期做低剂量螺旋CT;胃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上定期做胃镜;肠癌高危人群45岁以上定期做肠镜;20多岁年轻人注意传染病筛查;25岁以上女性定期做乳腺彩超;有性生活的女性别忘TCT和HPV检测;40-50岁人群每年查心血管健康。小病别硬扛,及时就医,早治早安心!

结语

节俭是一种美德,但健康无价。我们总在精打细算中追求生活的平衡,却常常忘记,最不该节省的,是对生命的投资。那些看似“精明”的省法,实则是以健康为筹码的危险交易。愿我们都能懂得:爱惜自己,才是最高级的节俭

文章转自:医学论坛网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提醒所有人

我是巍子,急诊科医生,每天都会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急救技能和健康知识!这个公众号帮过许多人,救过许多命!

远离悲剧,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