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蜗居:26岁以前我厌弃海萍,26岁以后我突然“理解”了海萍!

发布时间:2025-07-24 16:44  浏览量:1

我是小野,人生是旷野,欢迎来到小野的文字volg!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全网名为:小野/我是小野,感谢您的支持!

注:

本文根据《蜗居》原著立论

“不要跟白痴一起看房子!”

大着肚子的海萍,向同行的苏淳抱怨时说。

以前,我看海萍只觉得:

人怎么可以这么贪婪?这么残忍?

可是,当我看着大肚子的海萍,在拥挤的买房客里逆行并说话那句话:

“36万一套房子?疯了吧!”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海萍……

01.

“房子大了才会有序,所有东西归位,我会在进门的墙上钉个杂品袋,把伞、钥匙、信件都放进去。所有的鞋子不会这样敞在房间里,要收进鞋柜。电视机不要放在书桌下面,每次看的时候蹲着,要放在电视柜上,电脑也会有自己的房间。我要做一套海尔橱具,买一套美国的康宁餐具……”

海萍和丈夫挤在10平米的小空间里,每天早起的找东西,成了日常必然发生的节目。

海萍抱怨小空间的藏纳,不少于一次重度污染的后果。

而苏淳问她:

“那大房子岂不更难找了?”

可是,大房子怎么会难找呢?

会有收纳首饰的抽屉,有挂钥匙的钩子,有搭衣服的架子,还有不用每天早起和丈夫头碰头、脚碰脚的拘谨,有生活条件直线上升的舒适。

在那个10平米的小房子里,这一切都做不到。

10平米的房子,成了困住海萍的“蜗居”!

以前我看海萍,只觉得她贪婪有余,智慧不足:

她会为了1块钱和苏淳不止不休的吵到半夜,直到把苏淳吵走。

她也会为了一步登天,去买一张又一张希望渺茫的彩票,期盼着自己能够在某一天,得到上天的眷顾。

而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我觉得用在这里异常贴切,那就是——幻想补偿。

人在越没有的时候越期盼有,越脆弱的时候越幻想坚强。

这本身就是一种补偿心理。

可正是这样一个补偿心理,让我真正意识到:

26岁以前我对海萍行为的厌恶,在26岁的分水岭突然学会了理解。

人生道理是确实有千万条,可是入心的那一条,却繁衍出了精神的成熟……

02.

还记得海萍是怎样说那套破旧的二手房吗?

“造势啊!吓人啊!以为来的人多就卖得掉啊!这种房子,送给我都不要!孩子难道住北间?电脑电视不还是没地方放吗?这种生活,与我心中所想的,差别太远了吧!”

她不能接受房子和自己幻想得天差地别,她甚至想一步登天的买下自己心心念念的生活。

可是,这可能吗?

于是,在经历了第二套房的更差劲后,海萍开始缅怀过去那套房:

海萍边出价边怀念那个大大的北间,那傲人的层高。至少从使用面积上说,那套房子还是适合居住的。若是当时横心买下,屋子上下隔隔,能整出四室两厅啊!

一套四室一厅的房被自己溜走,海萍气得想给自己一耳光。

以前的我看这一段,只觉得海萍太贪婪,太想一步登天。

可如今的我再看,却只剩悲悯。

为什么?

当我看透海萍贪婪背后的真相,我就懂了:

那份贪婪和野心,甚至于坐井观天的幻想,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输不起的拮据。

当生活缺少了足够的底气,连一块钱的花销都能变成吵架的理由。

那些掰碎了钱一瓣瓣花的日子里,只有精神上的富足和脑袋里的幻想,才能给人继续前进的一点点勇气。

所以,海萍总是幻想一步登天,却更加困在贫瘠的牢笼里。

毕竟,人无法在自己没有时学会大方,也无法在自己缺失时慷慨给予。

海萍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艰难求生的缩影罢了。

而她的贪婪,映照出了泥泞里挣扎的普通人:

那些难捱日子里,艰难的众生相。

26岁以前我厌弃海萍的行为,26岁以后我突然理解了海萍。

如果是我,在经历孩子出生,经历工作危机,经历一次次的时代蜕变,我或许未必比她做得好吧?

只可惜,每个人的苦都只能自己扛过去,而扛过去的人生,都会成为鲜花烂漫的坦途!

26岁的我再看《蜗居》,突然读懂了它的意义……

我是小野,专注心理、情感与影视剧内容。

感谢您的阅读,我会努力,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期待与您再次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