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包租公:继承1.5万套房产,靠收租,年入300亿
发布时间:2025-06-15 00:42 浏览量:1
他,一套房都没卖,却年入300亿。
在这个寸土寸金的香港,他悄悄掌控了1.5万间物业,每走进一家商场、写字楼、咖啡馆,都可能在给他“打工。
他是吴宗权,被称为“香港第一包租公”,也是让无数香港人望楼兴叹的那个人。
有人说他是“躺着赚钱的天花板”,也有人说他是“收租界的活阎王”。
他靠什么做到年收300亿?又为何在香港房价飙升的背后,总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不是李嘉诚,却拥有比李嘉诚更稳的现金流;
他不炒房、不造房,只靠“守住不卖”,把整座城市变成自己的提款机。
可在他楼下,200万人还在为一个厕所大小的劏房挣扎。
吴宗权的名字,在媒体上鲜有曝光。
他不爱抛头露面,却在每年稳稳接收着来自香港、广州、上海、成都等地的巨额租金,账面数字可达到惊人的300亿港元。
单是他掌控的海港城——香港奢侈品销售量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每年的租金收入就超过100亿。
还有时代广场、中环广场、长沙湾广场……
全港最核心、最黄金的地段里,都藏着吴宗权的“房卡”。
如果你是香港人,那么无论是逛街、上班,甚至只是喝杯咖啡,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钱交到了吴宗权的口袋里。
而这一切,源自他背后那条浓重得如电影剧本般的家族血脉。
他是包玉刚的外孙。那位曾被称为“世界船王”、与李嘉诚齐名的传奇人物。
包玉刚 中间
吴宗权的父亲吴光正是包玉刚的女婿,执掌九龙仓与会德丰几十年,曾一度问鼎香港十大富豪榜。
2007年,吴光正67岁,决定将价值3000亿的家族帝国交到吴宗权手中,那一年,吴宗权刚满35岁。
吴光正-右
接班后,吴宗权没有激进扩张,也没有激烈改革,而是选择了“稳健持有”这条最传统的香港富豪路线:收租。
于是,在这座越来越昂贵的城市里,吴宗权一边悄无声息地扩大着“房产版图”,一边变得越来越富有。
与吴宗权坐拥上万房产、年收300亿的数字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普通人蜗居劏房的现实。
劏,粤语里有“剖开”之意,所谓“劏房”,就是将原本的一套房子硬生生隔出几间,变成数个不足10平米的“房间”,租给无力承担整屋租金的人。
向丽,香港某传媒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租住在一间8平方米的劏房里。
月租5000港元,几乎是她月薪的三分之一。
她的“家”就是一间改造出来的狭小空间:门后就是鞋柜和灶台,洗衣机盖子上炒菜,浴室连站立洗澡都困难。
每次淋浴,水都会泼洒在马桶盖上。
卫生纸和毛巾都得提前收起。
向丽说:“有时候真的会想,自己拼了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然而,她的劏房已经算是条件不错的了。
在深水埗、元朗等地,甚至出现了“棺材房”——长不过2米,宽仅60厘米的小隔间。
有人说,那就是活人的“集体坟墓”。
目前,香港约有20多万人住在劏房中,更有25万人在排队等候政府提供的“公屋”。
这些劏房家庭之中,有单身青年,也有四口之家。
小灵和丈夫小涛,带着一对儿女,挤在9平方米的房间中。
每天睡觉,一家人靠上下铺硬撑。
有时小涛干脆睡公司保安室,把床位让给老婆孩子。
他们排队申请公屋已五年,至今还看不到希望。
有人说:“香港有土地,却没房子。”的确,香港拥有1106平方公里土地,但仅有24%开发利用,其中住宅用地不到7%。
而在房产交易自由化、缺乏限购机制的背景下,富人有能力一次性买下整栋楼,再转手劏成几十间出租房源,迅速实现“现金流变现”。
而那些蜗居者的租金,却像一滴滴水,源源不断汇入吴宗权们的金山银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吴宗权的人生并没有太多“选择”。
他是包家第三代的唯一继承者,是九龙仓、会德丰等大集团的掌门。
他并不高调,也未涉足娱乐圈或政界,甚至极少主动接受采访。
坊间流传他“不争不抢”“性格木讷”,在富豪圈里也显得相对低调。
但他却始终守着一套“铁律”:不卖楼,只出租。
这也使得他的资产极为稳定,抗跌性强。不炒楼,不抛售,不冒进,在楼市浮沉数十年中,屹立不倒。
当然,这也令他成为“最没有创新”的富三代。
但讽刺的是,他不创新,不改革,不追逐互联网风口,却赚得比科技新贵还要多得多。
在香港,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吴宗权或许是那个例外。
有些人穷尽一生也买不起一个厕所;有些人坐拥万间楼宇却不曾亲自住过一间。
吴宗权不是反派。他不犯法,不投机,也没有通过收购来吞并小企业。
他只是在执行祖父与父亲留下来的庞大帝国战略。他既不是创造者,也不是颠覆者,只是守业人。
而真正让人沉默的是:在这个制度允许囤房、改建、自由租赁的体系下,富人变得更富,穷人越发无力。
当我们仰望香港的璀璨霓虹时,也别忘了那些被灯光掩盖的“劏房”与“棺材房”。它们像城市的黑影,忠实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极端。
吴宗权的300亿,不是问题的答案。
他只是答案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港富豪吴光正退休 次子吴宗权接掌3000亿港元王国(图).凤凰财经